劍橋中國秦漢史。估算221年至西元220年
劍橋中國秦漢史。估算221年至西元220年
[中]崔瑞德;魯惟一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這部《劍橋中國秦漢史》,原為費正清、崔瑞德共任全書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的第一卷,於1986年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劍橋中國史》不是按卷次印刷行的,在這卷之前,第10、11和3卷業已登陸問世,並且已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翻譯出來,以《劍橋中國晚清史》、《劍橋中國隋唐史》為題出版了。現在歷史所的朋友們又譯成了《劍橋中國秦漢史》,要我在書端寫幾句話,我既感到欣幸,又頗為恐慌。我在秦漢史方面學力有限,本著筆的資格,但承魯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書後即行寄贈,才能成為國內首發讀者之一。細洛全卷,曾將一些感想寫書評,發表在《史學情報》上,其中即要求盡快把這卷書翻譯出來。現在經過歷史所各位的努力,這個願望實現了,寫一篇小序確實是我的義務。 《劍橋中國史》規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國史的眾多學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達981頁,各自執筆的學者大都對章節論述的範圍有長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國和秦帝國》的作者美國大學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國的第一個統一者》一書;第3章《王莽,漢謀興,後漢》的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畢漢斯,著有《漢朝的中興》;第6章《漢朝美國的對外關係》的作者畢漢斯,著有《漢朝的中興》;第6章《漢朝美國的對外關係》的作者作者》;第9章《秦漢法律》作者為荷蘭萊頓大學退休教授四維,著有《秦法律殘簡》、《漢代法律殘簡》;何第7章《政府的結構與活動》、第12章《宗教和知識文化的背景》等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學院魯惟一博士,著有《漢代的行政記錄》、此類書本通往魯惟一博士,著有《漢代的行政記錄》。還有學者,如法國法蘭西學院的戴密微、日本東京大學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格局在西方學術界可稱極一時之選,此書也體現了西方研究中國秦漢史的框架。 西方對秦漢史的研究有著相當長的歷史。本卷《導論》由此有百年的敘述,一直追溯到明清之際來華的傳教士衛匡國的著作。中國的二十四史始自《史記》、《漢書》,讀史者也總是從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觸中國史就是秦漢,同時秦漢在整個中國又是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學者研究秦漢史的坐標,成績也較豐碩。看本卷所附文獻目錄,頗受相當的印象。這部《劍橋中國秦漢史》,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和改進的。不熟悉西方研究情況的讀者,透過本略卷不難知其彼岸。卷中引用學者日本的論著也很多,足供讀者參考。這本書有幾個特點,想在這裡介紹一下。 首先是秦漢國內《劍橋中國史》的第1卷,這一點恐怕是讀者不易理解的,而且是日益增長的觀念的。 《劍橋中國史》的總主編序對此曾有說明,他們提到,在籌劃編著這篇巨著的時候,本想從中國史的開端寫起,然而我國的考古發現日新月異,70年代以來更進下一步的擴大化,把中國史前史以至認定第一千紀的歷史面貌幾乎徹底改變了,而現在還沒有能把考古材料與傳統的文獻記載融會從而得出公認的成果,從而全書只好從有大量可靠文獻依據的秦漢開始。這種觀點,和晚清以來懷疑古思潮的看法是有真正差異的。 《劍橋中國秦漢史》廣泛引用了文學資料,而且很重視文學的辨析和考訂,這是引人注目的西方中國學家一貫堅守的本作風。大家可以看到,各章卷的引文,大多注意了使用經過整理校訂的版本,包括中國、日本西方學者的各種註釋。卷以及中圖也盡力做到了有足夠的文學依據。這是作者很重視文學的一種表現。 這樣說,並不代表本卷的寫作不重視利用考古材料。相反的,本卷作者都徵引了中國考古學的重要成果。例如都城的墳墓和城鎮大墓的發現,在書中好幾個得到章節介紹引用。尤其是經濟史和社會生活史的部分,涉及考古材料的地方更多。由於卷本作者有幾位是秦漢簡牘帛書研究的專家,他們寫作的章節引用這方面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論法律時,徵引雲夢睡虎地秦簡;論屯戍時,徵引敦煌、居延等地漢簡,把這些專門的研究匯合到歷史的論述中去。中國的學者研究秦漢史,也是這樣做的,但目前也有人在談考古對歷史研究的貢獻時,越來越強調先秦,對秦漢考古重視不夠,應該說這是不太公平的。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