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原子與灰燼:核災的歷史

原子與灰燼:核災的歷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廣東人民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21.00
定價 售價 $21.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2022年亞馬遜最佳科技書籍★當它安然無恙時,核能是世界上最潔淨的能源;一旦事故發生,核能關係就是世界上最潔淨的能源。 ———————— 【編輯推薦】 陳波、馮玉軍、賀照田、呂一民、江曉原、孫歌、王緝思、許紀、張楊、張蘊霖等四十餘位國內核能、國際嶺霖、冷戰史研究領域著名學者聯袂推薦! ★2022年亞馬遜最佳科技圖書,《大國的崩潰》《歐洲之門》作者浦洛基教授另一部核災史傑作 ★國際視角關係,解讀核工業發展背後的國際政治博弈 ★以豐富的史料、嚴謹的分析與文學的筆法,影響再現時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以豐富的史料、嚴謹的分析與文學的筆法,影響再現時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過同樣的故事重複了六次★為理解當下的核能危機,提供歷史與現實的參考 ———————— 【內容簡介】 發生在切爾諾貝利的故事,難道只是發生在切爾諾貝利嗎? 哈佛大學烏克蘭史講席主席沙希利·浦洛基教授在《切爾諾貝利》之後,再次提出核能源問題,試圖從歷史上六起標誌性的核事故中尋找核災難的根源。他以嚴謹的調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術和人為因素;以文學化的筆調,重現了震驚以史學家的關注,將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於歷史中受關注的照相中,表演了政府、核工業從業者、媒體和民眾在輻射陰雲籠罩下的種種情態;更以學者的敏銳,探索的政治因素。 ★ 1954年3月,美國在比基環礁試爆氫彈,沉降物覆蓋大片海域,數百人被輻射所傷; ★1957年9月,蘇聯克什特姆鎮附近的馬克亞克核工廠核電站爆炸,無數當地居民遭遇嚴重輻射; ★1957年10月,英國溫茨凱爾核廠反應起火事故; ★1979年3月,美國三里島核輻射洩漏,導致周邊六個郡居民被迫嚴重疏散;★1986年4月,切爾諾貝利核四號反應爐爆炸,引發了最嚴重的核事故;★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慘遭海嘯襲擊,四座反應連爆炸,一直影響至今。 ———————— 【名家推薦】一篇令人驚嘆的成就,是我們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讀書。我們已經度過了四分之三個世紀的核子時代,然而本書深深地提醒我們,事故時有發生,而且一定會再次發生。 ——凱·伯德《奧本海默》 浦洛基始終以對命運的憂慮,呼籲人們保有對核能的敬畏之心,為確保核安全而嚴以待。這部作品不僅著眼於歷史學者和歷史愛好者,也必將深深觸動每位關注核能與人類未來的普通讀者。 ——陳波(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社會主義歷史與文學研究院教授)以微見著,重新提出了對人類​​生存構成重大影響的核心問題,研究了其意識形態、政治安全、文化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同時探討了不同社會政治制度、文化與世界觀之間的交鋒。 ——姜振飛(浙江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 今天再次閱讀浦洛基筆下的故事,讓我感嘆歷史驚人的相似性。切爾諾貝利的災難已經被講了無數次,人們總是習慣於把原因歸罪於僵化的體制,但如果你讀過《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就會發現,在切爾諾貝利的災難諾貝利發生的一切——事前急躁、粗製濫造、提醒倖存心理,事後揭真相、拖欠——都曾在世界各地上演的核債事故中不斷實施債務。浦洛基的作品是一次及時的警示,可以說,歷史的問題根本上是人的問題。 ——劉子超(作家)作為歷史學家,浦洛基是講故事的高手。他不僅能找到珍貴的資料和檔案,更如何把材料組織得引人入勝。面對宏大的歷史事件,浦洛基的筆往往對準其中的普通人,在人類命運的關鍵歷史轉折點,展示他們最真實的反應,浦洛基他的作品,不斷地提醒我們,理解歷史,不要忘記回到現場。 ——羅振宇(得到創始人) 使用了十分豐富的一手檔案文獻,屬於很嚴謹、有深度的學術著作,同時文字表達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易於讀者一般所接受的浦洛基教授的多部著作關係都涉及核心問題,在他看來,「服務於和平的原子能」與「服務戰爭的原子能」本質相通、災難都可能為人類相承,它們都可能為人類相承,它們都可能帶來災難。這一觀點尤其值得人們深思。 ——張小明(北京大學國際學院教授)於書中所列核事故主要來自開發利用設備問題和人為操作的失誤,其災難既來自事故本身導致的核污染、核輻射,也來自處理委員、治理上的失策和拖延。如今,人類普遍開發利用核子技術的十字路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核事故反覆上演,我們或許忽略了導致核事故的政治、社會、文化因素,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難以做出明智的判斷。 ——張蘊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 核能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對其採取有效的監管是否可能?為什麼聚集了最精英頭腦、受到最嚴密國家保護的核工業,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運用比較歷史的敘事方法,浦洛基試圖尋找牲畜核事故陸背後文化、技術層次、自然環境和政體特徵的共同原因。 ——周洋(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媒體評論】令人恐懼……災難性的氣候變遷正向我們襲來,核電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解決方案,但這是令人警醒的歷史,因為我們認真採取了這一方案的本質。 ——《紐約時報》對核子時代及其嚴重的研究令人讚嘆……這是一本經過縝密研究的歷史著作。 ——《金融時報》作者回顧了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的教訓,並提出了一個問題:考慮到所有風險,核能?是否是一條可行的道路——《書單》首發書評佚……清晰地解釋了複雜的科學和技術程序,每個事件中的關鍵人物都進行了曝光的描述。這些資料翔實的研究報告對核能的未來提出了警告。 ——《出版人週刊》 扣人心弦的權威歷史,讀起來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啟發性,令人無法抗拒。 ——《柯克斯》明星書評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