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陰影下的帝王
宋太宗:陰影下的帝王
張其凡
廣東人民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編輯推薦】 ★宋史研究權威張其凡教授核心著作;★揭開太宗繼位的重重迷霧;★站在兩宋歷史格局上,重新評價太宗的歷史功過;★虞雲國、戴仁柱、何環、王瑞來、包偉民、仲偉民、曹萵聯、戴仁柱、何飛冬。 早年,父兄皆是戰功赫赫,兄長更是在幾年間黃袍加身,從一個落魄流浪者搖身一變成了九五之尊,而他卻默默無聞,只能在掌權後為自己編造了一段漏洞百出的少年時光;青年時,母親著他與權臣趙普相交,多加學習,培植勢力,趙普卻一力反對他成為皇儲,於是因此被罷相;人至中年,終於登極,皇位的合法性卻又成了一樁眾說紛沓的懸案,史家爭論千年,至今未有定論。重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著他五十九年的人生,造就了他的多疑、固執與好大喜去的功,也造就了他的勤政愛民與文治之功。 —————————— 【名家推薦】 張其凡教授是從五代宋初切入宋史研究的,人物研究又是其當行本色,故其《宋太宗》在史實整理上堪稱輕車熟路而舉重若輕,在史事評騭上更如老吏斷獄而切中肯綮。宋人向以祖宗並稱,然太宗之政於太祖之政,繼繼承,也有發展,更多轉折;太宗其人與宋初三大謎案的瓜葛水深莫測,在政治、生活、才藝、信仰上兼用多種面相。讀者欲欲掌握太宗之政與人的功過是非,此傳記洵為總攬全局而獨具識見的力作,迄今無出其右者。 ——虞雲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宋太宗》一書的再版,讓我們回憶起張其凡教授的這本著作,是我們理解五代宋初歷史的基礎,我們都應對他的學術貢獻表示感謝。 ——[美]戴仁柱(理查德) L.Davis,香港嶺南大學前講座教授、帕克文學院)張其凡教授是宋史研究大家,尤長於北宋初年的政治史。他的代表作《趙普評傳》成為研究宋代開國史必讀的經典。他研究宋初名臣呂端、曹、楊業、張詠、寇準、王曾的論文,也是研究宋初政治的傑作。這本《宋太宗》,是張教授精研宋初兩朝政治史的成果,其評價在宋史學界都有口皆碑。同類著作,至今為止已有超越者。它與趙《普評傳》可以說是張教授所撰的雙璧。 ——何冠環(香港樹仁大學客座教授) “陳橋兵變”“燭影斧聲”“金匱之盟”,都與宋太宗這個君主難脫幹系。試圖逼平宋太宗的太宗,完成統一大業,推崇基本文治。而擴大科舉規模,進一步奠基了士大夫政治,影響了此後中國的歷史走向。王朝的開啟定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境內,良有以也。張其凡教授這部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堪稱解讀宋代歷史的津物資。雅俗共賞,求知探秘,讀罷,更能深刻理解何以陳寅恪先生講的「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 ——王瑞來(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四川大學講座教授) 結束自唐末以來的兵戈紛亂,阻止自己成為一個短命王朝,這是趙宋第六國後必鬚麵對的頭等大事。本書以趙光義作為活生生的個人與第二任開國君王這種雙重角色關係之間的複雜關係,摘取典型史事,敘述繁簡得當,為我們提供了一本深入淺出的優秀歷史讀物。 ——包偉民(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本書文字通暢簡潔,內容窺探平實。最可貴者,本書中絕無傳記作品中常見無端拔高傳主之通病。在作者筆下,宋太宗之多疑、好色、殘忍之性格,其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治國無方之庸君形象,躍然紙上,觀點鮮活作者既肯定他繼太祖之後完成了統一大業,但也實實在在地坐實了太宗燭殺太祖的「太祖之後完成了統一大業,但也實實在在地坐實了太宗聖髑的「太渟澗積惶想積惶積澇的重要歷史。此書不僅引人入勝,而且特別有助於我們全面深入理解宋朝歷史。 ——仲偉民(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其凡先生是著名的宋史專家,其當代學問師承史學大家陳樂素先生,精通歷史文獻、宋史人物及政治史研究,在代文學、人物及政治史研究方面,著有宏富、蜚聲學壇。 《宋太宗》一書,堪稱張其凡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學術專著。張先生對於宋太宗及同時期的人物歷史、宋初政治研究方面最有建樹,曾發表多篇高水平的研究專論,其中主要意見都體現在《宋太宗》一書中。故《宋太宗》一書,構成宋代帝王的一部傳記,而實際上是一部關於宋太宗及宋初政治史研究的高水平專著。書內容以評傳的體式呈現,一方面綜合呈現出北宋代皇帝宋太宗的生平、事功、才藝、思想、家庭、子嗣等史實,另一方面則以考辨、分析的論述方式,對太宗一朝關鍵性的政治事件及政治問題,如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皇位授受、君臣、宗教政策、內政理論等,做出深入辨析與宏觀論斷,揭示宋初政治的整體特徵及影響整個宋代政治及政治文化走向的關鍵性因素。 ——曹家齊(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一部由五代禁軍史、宋初政治史專家寫就的宋太宗傳,考據嚴謹,評述得當,不虛美,不隱惡,內容翔實,文字平易。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其凡先生與杜文玉、任爽先生合稱五代史三大家,但並非由隋唐兼顧五代,而是宋從五代拓展到兩代。因此,《宋太宗》一書除了對宋太宗的人生經歷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更凸顯了宗太一朝對於宋代國運帶來的影響。看來,宋太宗雖然完成了統一進程,卻傳承給子孫的一個積貧積弱的危局。 ——陝西胡耀飛(師範大學史唐研究所)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