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消逝:從原子彈、網路到人工智慧
人的消逝:從原子彈、網路到人工智慧
熊培雲,
浙江人民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文津圖書獎得主熊培雲重磅新作一場膾炙人口的人文主義思辨在科技一往無前的當下,喚醒「人何以為人」的意識願科技與人文,各執半輪明月————————————【內容簡介】人工智慧正在打開潘多拉魔盒。事實上,每一次劃時代的科技浪潮,都黏滿了「盲目樂觀」的關注。原子彈雖然結束了戰爭,但也形成了對人類存在的巨大威脅;互聯網雖然極大拓展了人類的生活邊界,但越來越多的人反而經歷著時空崩潰縮減;互聯網雖然使機器變得更加人類道德,但恰恰淪為機器的附庸……本書中,熊培試圖在科技一往無前的當下,喚醒「人何以為人」的意識;唯願科技與人文,各執半輪明月。 ——————————— 【編輯推薦】 文津圖書獎得主熊培雲重磅新作,演繹十餘年,終於面世。本體堪稱人類之光的互聯網,還是近年你追我趕上自發研發的人工智慧,如果說他們只有光明的一面,則未免偏頗,其實他們的邪惡性都已然。書中,熊培雲先生從原子彈的研發面投放與著名形象羅素講起,此事、一人分別反映了物性與人性的不可捉摸,繼而展開了全書針對互聯網、精英群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專題的探討,深入淺出,旁徵博引。對於人類該如何看待新型科技的發展,進行了一場膾炙人口的人文主義思辨。 ——————————— 【圖書亮點】 1.與原子彈的競爭性研發不同,為何網路的崛起紀念一場合謀? 2.嬉皮運動和數位烏托邦之間有關聯?網路曾經反對中心化和科技統治,如何開始走向它的反面? 3.胸懷是人性的延伸,反過來塑造社會心態與心理。為什麼網路在影響個體社會行動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讓每個人的聲音變得更微弱? 4.網路時代,為什麼說菁英階層面臨責任與路徑上的雙重終結? 5.電子民粹主義是什麼? 6.知情權承擔責任多了解,隱私權則為保護個人資訊築起高牆,二者的邊界如何掌握? 7.大數據讓人變得“無私”和“透明”,為什麼說“正大黑暗”與“大光明”一樣重要? 8.網路越來越像劇社交,隨時隨地可觀的結構隱含著怎樣的陷阱? 9.網路表面上延展了人類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為什麼更多人的生活反而輻射在方寸之間、螢幕之角落? 10.社群平台上每個人的好友清單動了無數,為什麼心跳的真誠交流反而變得稀有? 11.人類對其他物種的馴化熱情從古至今,如今又將人類機器馴化得越來越像人類,一旦機器進化出“程序性慾望”,背後怎樣的危機? 12.人工智慧提供了便利,當它們在許多方面比人類做的更好時,又如何重新獲得自己的價值? 13.人類勞動力即將到來,但隨之而來的機器人的失業潮,是否會帶來新型的貧富解放? 14.當真理簡化為由機器合成的數據,意義昏厥為觸手可得的標準化幸福,為什麼人的衰落最終? 15.科學尋找並逼近真理,人文召喚創造並賦予意義。由此於科學技術對探索世界的求取,為什麼說藝術創作等為人類更先進的文化活動? 16.如果碳基的人類只是開啟矽基的生命宇宙的引子,人類文明將留下哪些不可滅磨的痕跡? 在這個世紀以前,一個人在顛沛流離失所中經歷了一次改朝換代已經是人生巨變,而我們經歷的卻是從斧柄到腦機接口的人類簡史。人變得更加自由了,也變得更加無依無靠。在霍布斯批評的「人對人是狼」的時候一代,人對人仍有覬覦、互利之心。在「人對人是鵝卵石」的時代,就背部下孤零零的重了……人類無法與自然平起平坐,因為濤人本來就在自然之中。人不能戰勝自然,就像波不能戰勝大海。 ——熊培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