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德里亞訪談錄:1968-2008
鮑德里亞訪談錄:1968-2008
(法)讓鮑德里亞
上海人民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讓·鮑德里亞是世界知名的後現代理論家。但在訪談者和聽眾中,他又成為了優秀的演說家,飽含熱情與哲思地分享自己對理論、現實、人生的看法。本書首次收錄了約他整個職業生涯的25篇訪談,時間回顧了從1968年到2008年這40年。這些訪談的主題廣泛,既涉及《消費社會》《致命策略》《論誘惑》 《擬像與模擬》等主要作品,也涉及他的學術生涯、美國之旅、攝影實踐等豐富的人生經歷,更涉及他對圍觀等當代話題的回應。我們不僅能在本書中一窺這位學者思想生涯的全貌,也能與這位學者真摯而深刻的老友對話。這些散佈在世界各地的報紙、雜誌和期刊中的訪談,可能是世界上最寶貴、最邪惡的鮑德里亞思想錄。 —關於書—☆是訪談,更是人生遊記☆25篇真摯而深刻的訪談,40年批判而追尋的人生—關於作者讓·鮑德里亞— ☆社會思想大師,後現代主義的牧師,知識的恐慌者☆農民心靈的群山之子,炙手可熱的學術之星,踏上旅途之人:踏上深的緊張鮑德里亞是一位深摯幽默的批判者,也是一位真摯幽默的批判者,一位人生長河的舟上客。作為批評者的他已為我們所熟知:他運用擬像、模擬、誘惑概念,揭示了後現代世界中現實消失後的虛擬、冷漠和空無。當我們失去了強調的特徵,失去了主體的感覺時,他自己則把這種冷漠和空無作為策略,以便看到真正在可運作的形式的浮華。這是他所強調的樂觀當下主義。 身為農民之子,繼承了他原來的懶惰和反抗的習性。他沒有走上一條十分傳統的學術道路,亦在學院中拒絕知識分子的角色和立場。他開始玩跨界、玩攝影,又在大洋彼岸聲名鵲起引發心靈之旅,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化偶像。 「二十歲是帕塔主義者,四十歲是烏托邦主義者,五十歲是跨界,六十歲成為病毒的與轉義的。這就是我的整個故事。」而這40年來的思想和人生,都是由這位後現代大師在這25篇訪談中為你講述的講述道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