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泉湧動:「到民間去」與1920年代中國的文化再造
地泉湧動:「到民間去」與1920年代中國的文化再造
袁先欣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有別於以往將「到民間去」運動限制在民俗學與民間文學學科內部,或將其作為無主義運動在中國政府的一個細小側面處理的方式,而是將其置於兩個交叉的脈絡中:其一,縱向地看,這場運動上晚承承「走向人民」的政治與文化改革的脈絡,接續構成中國革命的脈絡,接續構成中國革命的關鍵轉折點;其二、橫向看,這場發生於1920年代文化運動與民間政治催生的外交方向,二十年代文化運動的特殊機制,它既重新塑造了民間的主體如青年、文化人、政黨,同時又重新塑造了民間不同的知識、認知運動的方式,也塑造了奪取和剝奪民間以及精英與民間發生關聯的不同類型。 作者的討論突破了以往研究從學科或專題出發的方式,而為「到民間去」賦予了極為視野的研究視域,借助「民間」這一內容,呈現1920年代中國思想舞台上所上演的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文化爭鳴,在這樣一個一切都未定型、一切尚未定論的時代,隨著討論和思考如何變得寶貴,後來留下來的新時代和生命的變化後。 ——1920年代,在「五四」這個特殊時刻的前後,中國的大地上曾掀起一場「到民間去」的風潮。民間青年和知識分子透過走向民間,來喚醒一般民眾的救國之情,將更廣大的群體連結到當時的政治與文化運動中。支持「到民間去」運動,不僅在學術催生層面催生了中國現代民間文學/民俗學,也影響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策略,並在更晚的歷史縱深中不斷地迴響。 本書從整個1920年代文化運動的第一階段出發,對「到民間去」運動所激活的「民間」概念進行研究,透過李大釗、周作人、顧頡剛、楊成志、《中國青年》、《歌謠週刊》等參與,介入「到民間社會活動」這句點如何揭露民間社會主義、社會性社會主義、歷史社會意義、社會發展、社會主義運動所包含作者藉「地泉」意像以為書名,籍此象徵「到民間」運動的開展,恰如泉水在地下的涓滴,既千脈萬源,又水滴石、匯聚為流。 「到民間去」深入了「民間」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使鄉村和阿富汗邊境這兩個關鍵含義,成為此後理解「民間」的核心要素,也為後續「人民」概念的興起,做好了思想和實踐上的準備——撼動中國與世界的力量也即將湧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