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函套(全八冊)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函套(全八冊)

錢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78.00
定價 售價 $78.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收錄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與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1-2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3-4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5-8冊)自兩宋前期晚清民國。 全書探源溯流,闡釋幽發微,頗多學術創闢,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本冊先前春秋,共收論文七篇。首先推論中國上古時北方及山居情況,詳密考索華夏先民的基本生存境遇。再論周公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與意義,探求《詩經》的源流意蘊,考辨《西周書》之文體,發明《易經》之旨趣,皆援史證經,多發前人所未發。最後引經史,以春秋時代人的事例驗證中國文化之特殊性──道德精神,深度剖析民族文化之生命內涵。 第一冊:全書探源溯流,闡述幽發微,頗多學術創闢,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本思想之脈絡全景。冊先前春秋,共收論文七篇。首先推論中國上古時北方及山居情況,詳密考索華夏先民的基本生存境遇。再論周公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與意義,探尋《詩經》的源流意蘊,考辨《西周書》之文體,發明《易經》之意趣,皆援史證經,多發前人所未發。最後引經史,以春秋時代人的事例驗證中國文化之特殊性──道德精神,深度剖析民族文化之內涵生命。 第二冊:全書探源溯流,闡述幽發微,頗多學術創闢,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本冊上起孔子,下至秦代,對儒道墨家名四家思想,其之異同出入,其年代之前進遞變,進行精確分析和詳道墨家名四家思想,其之異同出入,其年代之前進遞變,進行精確分析和詳盡考訂;為古今內容聚其之,如《易傳》與《小戴禮記》諸之融會和圓釋論幾篇論解析名墨蘊含其傳承衍變關係的文章也有提示,如對《墨經》和墨學晚期汲取儒道後思想之變化的分析,對惠施、公孫龍之間的內部銜接及與西方邏輯學的同等的中斷,也深入淺出,排除獨闢蹊徑。 第三冊:本冊上起兩漢,下至南北朝,收文12篇。 ,舉凡當時門第一個在政治社會上,在學術思想上,在詩文藝術上,在有關中國文化傳統之上述關係上的反應和影響,莫未有闡述,旨在發前人所未發。陸賈《新語》,推求秦漢之際之學術;考釋「太史公」及司馬遷生年;論解讀《列女傳》中的中國道德精神;根據稀見材料,編為葛洪年譜,以揭破神仙家言之傳說等。 第四冊:《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專論隋唐部分,重點論析唐代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貢獻——古文運動和禪宗,及一些關鍵人物,如王通、韓愈、柳宗元、六祖惠能等,透過上溯魏晉下研究宋明,透徹孕育了中國學術思想之元、六祖惠能等,透過上溯魏晉下研究宋明,透徹孕育了中國學術思想之元的重大關鍵。第五本:《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專論兩宋之部。氣象闊大;第二期以周敦頤、邵庸、張載、程頤、程毅為代表,是正統學的形成期;第三期以朱熹、陸九淵為代表,前期“和合一切”,前期則“掃蕩一切”。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循此線索,對兩宋時期的思想大家與重要著作做精細辨析,或做簡要評述,既在自孔孟、《易》《庸》、二程、朱陸的整個儒學體系中辨別其傳承異同和思想衍變;又從受儒道多方影響的中國思想史的角度對兩大一點的學術思想和抱負主義。 第六冊:本冊專論宋以後之學術,含元一代,以今明初。其黃東發、王深寧、吳草廬三家學述,敘朱學之流衍,可見元初學術思想之概略。 《國諸臣詩文集》正續編,舉諸家詩文,以證明初諸文臣留戀故朝舊闕,怯於先前勇於退。作者由文論史,裁決隱發微,含蓄地批評了這些元遺民缺乏夷夏之辨《金元統治下之新道教》一文以王重陽和邱處機為代表的新道教(全真教)的歷史成因及其三教合一、陽道陰儒的思想實質上有很深刻的論述,極有助於我們了解元朝復雜的思想。 《理學與藝術》一文,則專舉繪畫一事,以發明學術思想與藝術之相互關聯,為研究中國藝術史家開啟一條新途徑。 第七冊:本冊專論明朝之理學思想,以陽明學為中心。全書始於朱子學在明初之流衍的亮點,其次則對程敏政和羅整庵等重要的朱學傳宗發微探幽,洞察到理學自身的發展及由理學向心學轉陽明學及王門後學為該書的核心,作者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構成、衍變及其內在矛盾都有很獨特的辨析;對王學的流變,尤其以王龍溪和羅念庵為代表的浙中和江右王門思想之歧異也有很中肯的論述。而晚明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表的東林黨人力避王門後學之流弊,對各方由王返朱,高揚實學和事功也做了極有價值的分疏。全書以時間為經,人物及其思想為緯,提要勾玄地梳理了明朝思想變化的脈絡。編末附《朱子學流衍韓國考》一文,詳論韓國理學重鎮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韓南塘四人,以見出宋明理學對韓國以及週邊國家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第八冊:本冊專論有清一代。為治清代學術思想史的名家,其《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影響很大。本冊各篇因此雖然寫作時間跨度很大,但多為《學術史》後之作,某種程度上是該書的補充作者四十年代還寫過一部專著《清儒學案》,惜在抗戰中沉埋江底。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收錄了1942年發表的《(清儒學案)序》,由此可略窺作者當年的寫作理路,殊為難得。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