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批判哲學的批判:唐德述評(修訂第六版)

批判哲學的批判:唐德述評(修訂第六版)

李澤厚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17.00
定價 售價 $17.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第章思想起源與發展歷程 1. 「康德哲學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如果說(《純粹理性批判》的文體有如康德的刻板生活內容,那麼其卻反映了整個時代。2.康德的政治立場:重申共和政體,要求“筆的自由”,反對暴力革命。3.康德與前康德哲學的關係。牛頓(科學)與盧梭(民主)是影響康德最大的兩個人。 4.十八世紀五十年代的康德。自然科學論著有類似的特徵:重視方法論、整體觀點和理論成就。自然科學哲學的一般樞紐探討轉向哲學基本理論。5.十八世紀五十年代的康德。苦苦糾纏於科學與宗教、形而上學等問題,經驗論的相關性。《負數概念引入》等著作。 6.“二律背反”把康德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就職《論文》到三大《批判》。 7. 康德與歌德。 10. 所謂“批判哲學”的內涵:反對獨斷論和懷疑論,把研究人的認識形式作為中心,引入有界限範圍以區分科學與宗教。 12. 所謂普遍必然性與一定社會、時代的實踐水準有關。 14. 「綜合」及時比「分析」更重要,提供它的根源與實踐有關活動。第三章認識論:(二)空間與時間 17.康德的「先體驗感性論」:主體具有的感性形式與幼兒提供的感性材料結合,感性經驗。 19. 21. 羅素對康德時、空觀的批駁,認為時、空與聲、色並無不同,把康德拉向巴克萊。 23. 實踐、數學、時空與社會(巫術禮儀的原始重要性)。 25. 由判斷得來的「知性純粹概念」即十二全局關係,三三排列分為量、質、模、四態組。 26. 28. “量”的全局:“思考的公理”,認為任何認識對像都應有可計算的數量。 31. 「」世界之二:「因果」。 33。 36. 恩格斯非常注意因果問題,指出“單憑經驗性的觀察判斷不能證明必然性”,“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活動中、實驗中、勞動中”。 37. 人類實踐活動以原始工藝(製造)為始端。 38.「自我意識」是康德哲學知識論中最也最難解的問題,其本質是集中了人的認識能力動性。 40. 「偵辨」的哲學。 42. 44.馬克思主義對黑格爾的批判。改造世界偉大的“自我”,不是精神、意識、思維,首先是人類總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是物質生產活動。 45.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現實性的優點,認識的能動性根源於實踐的能動性。工藝史、認識論與主客體的區別。 46.舊唯物主義從個體認知的現實性出發,康德、黑格爾從人類意識的普遍性出發,馬克思從社會實踐出發。第六章認識:(五)「二律背反」 47. 「先驗邏輯」的第二部分:「先驗辯證論」。 「分析論」說明認識如何可能,「辯證論」說明謬誤如何產生。 49. 人的追求無條件、超經驗的總體,產生“先驗幻相”,即認識辯證法。 51. 黑格爾對康德「二背反」的批判,指出它們不是驚人幻相,而是調查存在,要在總體軌跡中收納展開和揚棄。 53. “物自體”具有三層含義,作為感性來源的含義是其唯物主義方面,不能把康德等同於巴克萊。 56. 「先驗對象」與「先驗自我」:兩個遙相關的X。 59. “物自體”作為理性理念:“本體”進行的“積極意義”,具有引導認識、統一經驗的“範導”功能,這實際上涉及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問題。 60. 由認識論到倫理學,康德的積極的「本體」不是認識,而是道德。 62. 兩種道德理論的對照表。 66.自由(本體、理性、道德律令)與自然(現象界、經驗、因果必然)的截然二分。 69. 道德情感的特點,理性戰勝自然性。 72.康德反對宗教儀式和迷信,堅持啟蒙,認為道德不宜以宗教為基礎,應把宗教化為道德,反對神學道德論。 73.他重申道德的神學、理性的宗教。 74.康德的法權、政治思想:認為法權是經驗政治的先驗原理,主張三權分立,主權在民,自由、平等、獨立是立國基礎。反對破壞法制。 75.建立在共和體制的國家聯合基礎上的永久和平論。 76. 從洛克到盧梭、康德、黑格爾,從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到總體主義、集權主義,是近歐洲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轉折。 (倫理學)、「我可期盼什麼?」(宗教觀)之後,晚年添了一句:「人是什麼?」它其實是整個康德哲學的真正內涵。 82.要邊沁、穆勒以來的倫理學。 83.馬克思主義中的優越主義、意志主義思潮。實踐與實踐。 84.社會是主體又是客體。“康德還是要黑格爾?” 第十章 美學與目的論 85.《判斷力批判》作為認識論與倫理學的橋樑,是康德哲學的終點:以人為中心。不同於法國唯物主義的自然,也不同於黑格爾的理性總體。 86. 「反思判斷力」與「自然合目的性」。 88. 「美的分析」二,量:「無概念而有普遍性」。 91. 「崇高的分析」:崇高不在對象,而在民眾,即人的理性、倫理的尊嚴。 93. “美的理想”、“美學理念”、“藝術天才”,講的都是在感性自然的有限中表現出道德倫理的無限,其特徵是無法而法,言有盡而意無窮。 95.生命有機體的特點: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互為因果,具有自組織功能。機械論不能解釋生命,需要目的論理念。96.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現代生物學中的還原論與反還原論。97.康德,整個自然的最終目的是一個有道德的人。98.康德美學與格爾美學的歧異文化:黑是思辨的藝術史,割斷了人與自然這個基本問題。 99. 康德哲學與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批評的哲學》寫於“文革”,初版於1979年春。學與目的論(美)三大領域中的主要哲學問題究竟何在,作者創作地運用實踐觀點逐一容器後具體剖析,徑而申述了作者本人的哲學;強調使用和製造工具是人類社會的根基,以“人類如何可能”詮釋了康德的”的著名課題。本次出版,作者作了一些修訂。本書為作者最具影響力的著作。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