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分明在,琴高笛樓-查阜西與張充和(精裝)
往事分明在,琴高笛樓-查阜西與張充和(精裝)
嚴曉星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抗戰之初,中國文化界的精英雲集昆明,時在邊境行政區的古琴大家查阜西(1895—1976),與比自己十八小歲的才女張充和(1913—2015)相識,從此以“四哥”“四誼結信”相稱,互授與崑曲的音樂家教友。家鄭穎孫、彭植卿、楊蔭瀏、曹安和,作家老舍,學者羅庸、羅常培、唐蘭、丁燮林、浦江清等人或徜徉山水,或演劇雅集,或談文論藝。他們承繼文化命,採購文化,雖在亂離採購,風雅未嘗稍減。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晚翠園曲會脈》,也只是記載了維護人文盛事的一角。 抗戰勝利後的蘇州,“幹戈未損好春光”,“很可愛,又昆亂不擋,什麼都會……我家上上下下都喜歡”(張充和語)的查阜西與張充和一家往來緊。張充和甚至在無意之中,發現了查阜西正暗中為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這樣性命攸關的大秘密,查阜西也不過隨口叮囑一下,可見相知之深。不久張沖和結婚赴美,查阜西以他留在美國的宋琴「寒泉」相贈,被張充和視為至高無上的結婚禮物。二十多年後,海外誤傳查阜西死訊,張充和作《八聲甘州》詞以為悼念。未幾,知尚在人世,又作一則,托家人恐慌西死訊。月後,查阜西病故,張充並作第三首《八聲甘州》,再悼故友。這琴三詞,是我們畢生高誼的紀念。書名《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就出自首首《八聲甘州》。 本書透過大量詩文、日記及口述、未刊手稿等資料,圍繞著宋琴「寒泉」與張充和寫給查阜西的三首《八聲甘州》,及時整理張充和查阜西的病情,診斷了二人之間的真摯情誼,講述了道來,曲折動人。同時,作者將二人之間的交接往安置於大的歷史背景之下,繪畫了古中國的優雅如何在一群遭遇離亂的現代知識分子那裡贗續傳承。正如白謙慎先生在序言中所說,作者「餛飩高遠,不同,寫的是這些懸而未決的文化人的故事,櫫的一段卻是罕不為人知的琴學歷史」。編輯推薦 一、作者長期致力於古琴歷史與文學的整理與研究,學術積累巔峰;又曾參與整理出版的查阜西文集,並進行編纂查阜西年譜,更兼多位師友助力,接觸核心材料得天獨厚。即將在撰寫本書過程中,直接或間接採訪了張充和、查阜西之子查克承、鄭穎孫之女鄭慧等多位,既做到無一字無出處,又細節豐富,真實可信。 如今,寫張充和的文章與著作已達到不少,但能讓張充和本人滿意,被她崇拜者,僅此而已。 二、本書四色全彩印刷,裝幀極為精美,隨文一批大量的重要照片、手稿、書畫,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首次披露。尤其值得稱讚的,是附冊以經折裝的形式,完美復刻了張充和抄寫贈查阜西的崑曲譜《長生殿·彈充詞》手捲。這張和早期書法作品是次面世,長約十米,精美絕倫,僅此一件,已屬超值之選。三、張充和書法大師、學者白謙慎為題簽並作序,古琴家龔一、崑曲家梁谷音、掌故家趙珩、藝術史家範景中、文史學者揚之水,皆欣然列名推薦書。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