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中國秘密社會研究文叢)
☆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中國秘密社會研究文叢)
[美]裴宜理
商務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該書吸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的豐富資料和研究成果,而它們在西方史學界尚未被系統地利用吸收。本書研究方法新穎別緻,學術成就無可擊破,文獻資料豐富且多為第一手的。 ——瑪麗‧格萊爾‧白吉爾 《上海工人運動》是一部視角新穎、資料豐富、流通縝密的學術著作,本書從社會史角度入手,從以下三個層面揭示了上海工人運動與中國政治的關係。第一部分“地緣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與文化上的源流。作者早期認為上海工人的繼承權因的差異而有差異。第二部分「黨派政治(1919—1919)」 1949)》,講述了20世紀20—40年代上海工人運動的基本狀況,作者指出了外來的組織者是如何被迫接受他們加入之前即存在於工人中的傳統內容和觀念。第三部分“產業政治”,作者描述了對煙草、紡織和運輸三大行業進行了相當關注的研究,從而揭示不同行業的工人在不同時期針對當時政治潮流所做出的不同反應。 本書展示了一幅中國文物工人的肖像,其成功立足於海量原始資料:工人訪談錄、工廠與政府檔案、警方報告、幹部回憶錄以及其他尚未公開的資料。作者駕馭資料之純熟、高明,令人稱道。本書出版後在西方學界廣受讚譽,發表的英文書評有10餘篇。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研究所白吉爾教授(Marie-Claire Bergère)則評論其「不失為一件令人難忘的義務之作」。 ★摘錄試讀因對20 世紀的工人實踐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理想的不滿,新一代工人問題開始關注無產階級運動的局限性,特別是關注工人的分裂特性。由於性別、年齡、人種和技術層面的差異,在共產主義夢幻家的眼裡,工人行動分散,缺乏階級覺悟。當一些學者發現工人激進運動——最具工人階級特徵的部分——缺乏熱情,與《共產黨宣言》所描繪的無產階級英雄形像不符時,他們也不免一陣冷嘲熱。 作為對馬克思主義未竟之業的回應,工人問題尖銳常常被「為什麼不」的問題所困擾:工人為什麼不能走向統一?工人,尤其是徹底慘遭剝削和壓迫的工人為什麼不組織一個激進的政黨?工人階級團體特別是死去社會的工人階級團體為什麼不發起馬克思主義革命?結果,人們對歐美武力工人分裂的原因包含特別關注,許多研究令人信服地論證,男人和婦女、老人和青年、北歐和南歐、美國的黑人和白人、技術性和非技術性工人之間的矛盾,使工人們無法表現出階級覺悟和對黨工人的忠誠,或者在需要他們採取革命行動時置之不理。 分析導致人們顏色眼鏡去看待現代工人階級。但是,這種階級分裂是否只起負面勞工作用,只是實現無產階級「真正」使命的障礙呢?我的答案定了。我認為,階級分裂以政治的工人階級行動提供基礎——不僅是支持這個或那個階級,而是在是否支持新成立的權益。社會的不同部分,甚至一個階級內部的不同部分,可以構成與政府首腦的不同連結──可以改變各自命運的連結。這並不是說,各種社會集團總是各行其道,對立的面向在這種擾亂人心緒的關係中總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期望的結果。但是,我們的分析可以從頭開始──嚴肅面對各分裂階層的政治潛力,提供一種探索政府──社會互動模式的具體方法。中國工人──與歐美兄弟難分伯仲──也四分五裂。然而,分裂並不意味著意識形態行動,無論他們之間存在著如何重要的地緣、祖籍、性別和技術軍事程度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也正因為出現了這種差異),中國工人階層自己完全有能力採取有影響的政治行動。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