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
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
人民文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巴黎評論》是二十世紀——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紀之一——為數不多的真正重要的文學雜誌。
◎歐內斯特•海明威:每期《巴黎評論》我都有,我非常喜歡上面的訪談。如果把它們編成書,那會是很棒的書,對《巴黎評論》本身也很漂亮。
◎薩爾曼‧拉希迪:幾乎從記事起,我就被《巴黎評論》的訪談所深深吸引。它們聚集在一起,提出「文學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最好的、最現成的研究。從許多方面來看,問文學是「怎樣的」比問「為什麼」更有吸引力。
◎奧爾罕·帕慕克:在我寫首部長篇小說時,每次卡住,我都會本能地從桌旁站起來,在那個煙霧繚繞的房間裡,重讀《巴黎》對福克納、納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採訪,努力找回對寫作的信念,找到自己的路。許多年後,在我自己也出現在《巴黎評論》之後,再次重讀這些採訪,是為了喚醒自己寫作年輕人的希望和焦慮。三十年過去了,讀這些訪談時我仍然知道帶著最初的熱情。我自己並沒有引入歧義:我比以往更強烈地享受了文學帶來的歡樂和苦惱。
◎戴夫艾格斯:《巴黎評論》的訪談總是從最佳的角度切入大作家們的內心和寫作倫理。你獨自坐在沙發上集中閱讀它們,就能獲得藝術碩士(MFA)創意寫作課程的訓練。
◎科倫‧麥凱恩:應該在酒會、朗讀會、婚禮、狂歡等各種活動場合把《巴黎評論》的這些訪談集發布去。它們也非常適合從高中一直到藝術碩士課程的國家學校課堂使用,事實上,我曾經用這些訪談做了整整一個學期的創意寫作課。其他地方哪裡還能讓我找到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和他們講的智慧、荒唐、憤怒之言,並把他們帶進課堂呢?
——————————————————————
「作家訪談」是美國文學雜誌《巴黎評論》最持久、最頂尖的特色專欄。自去年五三年創刊號中的EM福斯特訪談至今,《巴黎評論》一期未落地廣告當代最偉大的作家長篇訪談,最初冠以“小說的藝術”之名,逐漸擴展到“詩歌的藝術”“批評的藝術”等,視角已達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訪談然已成為《巴黎評論》的招牌,同時也樹立了訪談這一特殊文體的輿情。一次訪談從準備到實際進行,往往歷時數月甚至跨年,且不是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書的而作,因此毫無商業宣傳的氣作家們自然而然地談論各自的寫作習慣、方法、困惑的時刻、文壇秘辛……內容妙趣橫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加上圍繞訪談所發生的一些趣事,令這一欄目本身為傳奇的時間包含“傳說本身”歷史上的一系列“歷史”。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收錄的標籤作家包括以下十五位:威廉·斯泰倫、TS艾略特、埃茲拉·龐德、艾倫·金斯堡、索爾·貝婁、約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羅斯、約翰·歐文、多麗絲·萊辛、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司·奧茲、VS爾。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