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2

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

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

安清 Anna Lowenhaupt Tsing

二十張出版

2024年3月6日

庫存不足:剩餘 2 件

定價 $32.00
定價 售價 $32.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多物種民族誌經典全新審訂版★★

「據說,過去五年原子彈摧毀了廣島後,
在一片破殘景觀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

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RAI)
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得主──安清──經典著作

當經濟成長達到極限,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就會成為現代人生活常態──
在人類時代,蘑菇類不受控制的生命力是禮物,也是指引。

中央零碎的景觀、時鐘的時間、物種之間的關注點關注達爾文式的適者生存、進步主義與衰退的大師之作!


我們毗鄰的世界,正處於世界的危急狀態。在目睹污染環境、大規模滅絕與氣候變遷遷徙後,人類還能承受一定程度的人類為擾動嗎?儘管有討論永續發展,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留下居住的環境給後代子孫?

對此,人類學家明確提出,松茸這個獨特的物種,讓我們在蘿蔔環境中找到共存的可能性,以及合作生存之道。

「據說,過去五年原子彈摧毀了廣島後,
在一片破殘景觀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

與許多人的認知不同,松茸並非只能在沒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中生長;相反,松茸常發跡於受到嚴重干擾的森林,並透過自身滋養營養的能力,幫助森林人類在受干擾的地區猶能茁壯成長。

而在日本,松茸之於文化與社會的意義,更是超越了它的蘑菇身分。松茸是大眾鍾情的秋季標籤,既激發了歷史懷舊之情,也是高貴的賀禮。值得注意的是,雖珍稀價昂,松茸卻完全無法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現蹤與否,全靠機緣與巧合。

也就是說,松茸是物種之間相互作用的無心插柳的結果。而在殘破景觀上生長的松茸,所指引的是一種更為流暢的生活想像,包含了對所有生命與非生命的關注。

“令人好奇的心可說是在這個危急的時代里合作生存的船舶條件。”

從經濟活動、人類學、生態學面向三個研究,安清在廣泛的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以及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田野調查中,回顧了松茸從生成到消費端的商品供應鏈形成的過程。她描繪了松茸如何在美國廢棄的工業林地破土而出,經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採採者採集,成為雙方高度較勁的競價品,接著在累積層價值之後的亞太中間人“轉譯”進入日本,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意涵的饋贈物品,傳達贈品的禮物不言而喻。

安清敏銳地註意到,從嚴重的被採集物,化為停滯邏輯中的商品進入日本,首先成為關聯的食物,松茸的身體分轉換實際上最初的圖像實際上是涵蓋異種經濟、多種生活方式的聚集與創造,是由族群政治、歷史記憶、全球化、政治秩序、科學知識、森林景觀、生態相互作用關係等一切事物糾纏在一起的宏觀。

「進步是埋頭往前的行軍隊伍,
硬是為了其他性質的時間全拖進它的韻律貿易。
如果能拋開這個強力節拍,我們或許能察覺出其他時間模式。 」

然而,透過聚焦松茸的生存發展,安清不僅停止於拓展我們對已知世界的想像。首先,松茸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不可能單獨存在,並且始終在物種之內與之間的合作中轉變。她提醒,經濟學與生態學長期以來將生存簡化為競爭的生態,讓人們違背事實地幻想,人類可以單獨生存。

在此之上,安清進一步點出,在經濟要增長、科學要進步等單線進步的敘述仍深入植根於人們關注的情況下,松茸的故事可以據此得出:如果松茸產鏈的存續,取決於層層協調和一定的開放程度——她以復音音樂為比喻,揭露當人類追求統一協調、單一觀點的音樂形式,嘗試不再去遙遠的獨立卻同時進行的旋律,意識到和諧與不和諧如何共存時,便能跳脫只於焦點成長的單一路徑,找到多種不同未來的方式。

在人類世界的當下,不以進步發展為前提的崩潰會怎麼樣?人類如何與各物種保育有互不協調、但又掠奪的關係?貫穿一篇傳染病的故事,安清央行起生態、經濟、政治格局的視野,審慎檢視過度粗略的簡化論。本書中提供了傳染病原創的觀點,促使我們重新尋找對世界的好奇與。

得獎紀錄

★2016年人文人類學協會(SHA)維克多透納獎民族誌類寫作(Victor Turner Priest in Ethnographywriting)年度得主
★2016年文化人類學協會(SCA)葛雷格里‧貝特森獎(Gregory Bateson Prize)得主
★2015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最佳好書
★2015年美國「Flavorwire」網站評選年度最佳大學出版物
★2015年《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年度最佳非虛構商業經濟類、科普類好書

聯合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林益仁|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徐振輔|作家、《馴羊記》作者
張君瑞|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文學系教授
黃瀚嶢|作家、《沒口之河》作者
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顏聖纮|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依姓筆畫排列)

「一朵朵珍稀昂貴且有類似的松茸,若真菌界的鑽石,引無數人競折腰。松茸無法跨越人工種植,必須生長於被人類極大擾動過的土地,串起所謂『人類世界』時代無人不包的經濟、貿易、社會、文化、戰爭、地理、生態、族群的領域。

「人類學家最重要的任務,將熟悉的生活世界集中繪畫拆解,再以文化共感的視角在敘述的土壤上將其重新整合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廢墟中生長的松茸與人類學者同樣的生命意義。安清以靜止的感官和行動者角度的敘事,促使我們跟隨松茸展開秘密生活:透透菌絲與貿易,從日本出發到東南亞;在人為擾動下轉譯不同的觀點,重新體現森林的超越力量。

《在世界盡頭面對松茸》是本奇書。在寫作格式上,人類學者安清以隨筆的方式,將詩意地道出人們與松茸相遇、松茸而各自相遇的故事。安清的筆觸輕盈,以此的話,她,彷彿一首複音音樂(和弦),但一字一句引人深思。她想要回答的就是,在這人類生活已牽動了自然的問題,說不定讓人類這個物種,滅絕其他計數的物種,共同毀滅的東南,人們需要什麼樣的視野,看待這個世界,相當於人類在被食用的位置。是要打掉重練嗎?還是暗示隨波逐流?安清建議,連同從那些被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圈出的『』得到天啟,我們可以行動低下身來,跟在次生林中從而可能發現的松,好好學習。
因為安清的文字與境界實在不落俗套,讓該書的翻譯成為莫大的挑戰。本由二十張出版社重拍的中譯版,經過清華大學人類所的林立浩教授逐字逐句仔細心改寫與審訂,為貼近原著的版本。浩立教授為多物種志的中斷,同時審也是饒舌歌手;經他修改的文字,相似原著一般,有種奇特的節奏感,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莫大的樂趣。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在我們這個時代,跨物種的邂逅相當引人入勝。人們總想從物種身上『汲取教訓或啟示』。但就在此時,他者不斷地默默地在調教你的感性與覺察。唯有打開心靈的窗口,方能允許感性分子的其他線索參與到破壞你的世界。安清的松茸記錄的就是這樣的過程。

「圍繞著松茸這個關鍵字所展開的《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是一部『不只是人』(超過人類)的人類學經典。近來習慣於『可規模性』的世界、習慣於將視線聚焦於人類對自然的控制及影響——無論是理所當然還是批評反思——的讀者,安清在書中所呈現的,既非和諧為主題所呈現的,既非和諧為主題;及松茸森林跨越跨族群、跨物種而聚合關係的,週期性活動、週期性韻律的聚合體圖像,無疑會帶來思維上的衝擊。 、外勤業務之間,牽系又相互糾纏的視線;繼而將視野轉移至中國雲南、日本里山等地的松茸森林,縱貫它們各自的不同形態之擾動,讓我們看到除了松茸、松樹、採集人這幾個主角之外,那些在文字中驚嚇一瞥的拐角糖花、雲杉小芽、木杉林這個龐大的聚合體中相互糾纏著。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