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2
離散時代的如水哲學:政治主體與國際主義(簽名本)*
離散時代的如水哲學:政治主體與國際主義(簽名本)*
李宇森
二〇四六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22.00
定價
售價
$22.00
單價
/
每
結帳時計算運費。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香港分區時代的第一本政治哲學理論著作
離散概念史-->香港特殊狀況-->未來解放的可能
新帝國主義的全球資本預設與地緣衝突、金融全球化的跨國掠奪、人類世界下的世界性生態災難與環境巨變,都使得人口全球流動與分區,成為新時代的標記。本書作者為香港人,是2019年後香港大分區時代思考的相關主題,意圖透視理論剖析與現實分析,組織出一種分區者的政治主體闡釋,想像新的政治未來、解放與革命之可能。
筆者認為離散非但不是主權秩序的邊緣人,而是新的國際主義的動力,是後主權(後主權)的革命想像主體。離散也可以成為新的政治形態,讓連結和支持跨越地域,讓身分認同能包容和支持成為多元,讓主權在民和命運自主能超越資產和國際法的自主能,行星政治(行星政治)如何政治化的分區經驗和團結,連結國際女性主義(女性主義國際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就像本書作者解釋的左翼政治出路。
“當下離散時代,實際上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契機,讓我們學習如何重寫歷史,重新敘述自己的來由,世界的來由。”
「若以香港為經緯之中心,離散至少從三個方面,定義與主導著香港跟香港人的面貌。而這些面貌基本上徹底改造了香港作為香港,香港人作為香港人的意義,同時也反映了離散的世界宇性。」——李森
. 簡化分區理論史,比較香港人分區形態與猶太人等不同.
從離散理論看出香港身份的特殊性.
. 間隔者不只等待救援的損失,反而是充滿動能的開放連結點.
提出離散社群應以「敘述」進行鏈接,重構記憶、認同與主體.
響應國際思潮熱點話題,加入生態主義思考.
本書旁徵博引,引用大量當代思潮理論,以離散之眼一一運用.
書籍特色
翔實的文學回顧,能有宏觀的全球視野,也可貼近香港與台海的具體時勢。工具理論高度,從較早前的後殖民理論到同等的生態及「人類世」理論,能承先啟後。並同時兼顧政治與美學。
後悔推薦
團結作序
陳健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客座研究員)
葉浩(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羅永生(香港嶺南大學退休副教授)
鬥陣推薦
沐羽(作家)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柳廣成(漫畫家)
陳宜中(中央研究院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陳清僑(文化研究學者)
陳慧(作家)
郭鳳儀(香港民主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黃照達(漫畫家)
黎恩灝(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研究員)
錢永祥(《思想》雜誌總編輯)
(姓筆劃序)
輿論評價
李宇森先生的思考新穎深刻,整個架構和慣性轉動條理分明,卻又與現實緊密相連。這是一本值得細讀的重要哲學著作。 ——錢永祥(《思想》雜誌總編輯)
本書視離散為一種身份,討論「敘事」這形成的動態過程,但其最終並非作為本土主義所指向的國族的當今。李宇森認為港人是土著地域流動的歷史、又經過2019年如水抗爭的洗禮,如果能夠順應世道,更新遠看離散的身分,反而相當於香港以至這一世代帶來未曾想像的貢獻。 ——陳健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座客研究員)
李宇森認為,離散時代的來臨,認識香港敘事的重要性至為關鍵,因為敘事既可以被權力機關取代馴化人民,也可以被追求自主的抗爭者,作為抵抗和實踐的工具。 「離散」與「離散」之間並不陌生,不了解「離散」,亦了解「香港」。說好真正的「香港故事」本身就是一種邁向外國人敘事的實踐。 ——羅永生(香港嶺南大學退休學系副教授)
本書在政治寒冬祭不卑不亢,以理論勾勒願景來代替控訴,讓海外港人能在心系家鄉的同時,也參與其他的離散族群為世界生態及未來的春天盡一份心力,許是一個既能踐行港人哲思,又不落入政權所踏於操弄的阿富汗民族主義,反而能真正擁抱世界的國防胸。 ——葉浩(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李宇森(Lee Yu-sum)
李宇森是紐約新學院政治系博士競選、英國約克大學政治系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研究碩士、網路刊物《燃燈者》主編。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關係理論、批判理論與政治思想史。
李宇森在港台頂尖紙媒及網媒發表了近二百篇文章(散見於《明報》、《端傳媒》、《Breakazine》、《香港01》等),也曾出版過兩本中文著作《主權在民論:理念與挑戰》(蜂鳥出版,2021年)和《主權神話論:秩序與衝突》(新銳文創,2022)年),兩本著作均分別獲得多間香港、台灣和美國大學圖書館,還有美國國會圖書館跟柏林國立圖書館收入館藏。 另外,李宇森的文章也被收入《自由世界的前哨:2022烏克蘭戰爭》(1841年出版,2022年)。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