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超高牆:1949至1990年的東德
越超高牆:1949至1990年的東德
卡提雅.霍伊爾 Katja Hoyer
八旗文化
2025年7月2日
無庫存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在德國即將慶統一35週年前夕,
東德人民被忽視的生命經驗、被抹除的歷史篇章,將在這裡再次重寫。
忘掉過去你相似的東德刻板面貌,
拋開冷戰論述對他者既定的形象,只要願意直視東德,
將發現鐵幕之下,並非只有黑白的世界。
★《經濟學人》:「本書希望世人了解被平面化、刻板化的東德。」
★《泰晤士報》:“霍伊爾想講述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卻讓德國人都高興了。”
★《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旁觀者》、《展望》、《愛爾蘭獨立報》等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1990年10月3日,當柏林圍牆倒下時,一個國家消失了,東德不復存在。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的,東德難逃這個命運。過去在冷戰圍攻的論述之下,東德長期被繪畫成一個單調的共產主義國家,是個灰暗的、沒有個人色彩、缺乏能動性與意義的世界,但霍伊爾以全新作品《越過高牆》,重新創作了這個已經被消音的國家。
書中所要講述的歷史跨度甚廣,從1918年開始,一直到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幾乎包涵整個動盪的二十世紀。霍伊爾從希特勒的支持的德國共產黨員滿懷地走出去,卻因史達林發起的大清洗運動而入獄、甚至被屠殺的痛苦經歷開始,希望終結東德國家的建國歷程,在二戰後史達林的注視下如何被塑造出來,這部分的歷史脈絡網絡過去很少被談論;自1961年柏林圍牆興建後,到1970年柏林圍牆興建後,到1970年柏林圍牆興建後,到1970年柏林圍牆興建後,到1970年柏林圍牆興建後,到1970年,到柏林圍牆興建了代經濟改革的相對繁榮,東德要逐步發展出獨特的社會主義模式,再到1980年代中央社會主義傾向的搖搖欲墜;這是一個在阿富汗和地緣政治的斷層上被鑄造的另一個德國,有著人們所共知的社會主義模式社會、秘密警察、中央策劃、有刺鐵絲網等,但霍伊爾所說的,遠不止這些。
回顧的歷史學家運用總結訪談、書信和檔案記錄,讓東德各不同意見得以發聲,以萬花筒般的新視野來描繪這個鐵幕,揭示之前不被看見的豐沛式年輕社會與文化景觀,並聚焦於極權統治下充滿活力的東德人民,他們有落淚與憤怒的時刻,也有歡笑與榮耀的時刻,他們的故事組成了所敘述的國家,即所塑造,同時也塑造了他們的國家,這是關於圍牆的另一端、另一個真實的德國的歷史著作。
◆歷史首度踏入世界盃複賽:1974年的世界盃讓許多東德人留下美好回憶,不止贏了小組賽,還擊敗了當時威風四震的西德隊,東德歌手蕭貝爾(弗蘭克)對於東德文化部特別派人的焦點,提醒歌手與樂隊不准穿任何太驚世駭俗的裝扮。因此蕭貝爾等人暗中策劃,先是穿著看似過時又可笑的正裝,上火車後一行人立即換裝,雖然不是一次,但至少是當時流行的喇叭褲。他們顯示了無數東德民眾當時無奈地屈服和叛逆心態。東德行為不斷在民意和控制之間擺動,東德人則想辦法在貨架上求存。
◆愛穿Levi's的東德少女:14歲成績優異的安德蕾雅剛加入了自由德國青年團,一天她驕傲地穿上青年團的藍色上衣,並搭配了一套她最喜愛的、舅舅自西德寄來的二手Levi's單寧短裙,然而這樣的裝扮卻引起了老師的批評。但其實當時東德已經有很多年輕人能穿上了。這是因為總書記何內克在1971年上任後,為迎合和拉攏年輕人的支持,在該年11月首次引進正牌李維斯,欣喜若狂,四天就賣出了大約十五萬件。此後政府聲明銷售地點設在大學和一些工作場所,物資就可以購買,一百萬件轉眼銷售一空,但這還不夠。
◆ 已婚又缺乏人生目標的:烏爾裡34歲,已婚且育有二女。他17歲受訓成為工廠技工,有一個穩定工作、一間公寓、一片居民農園,生活飽和但他對單調重複的日常無法忍受。 1986年,他先生應徵去衣索比亞建造德魯茲巴輸油管,這樣還能賺得更多,財富體驗冒險人生。或許那個時期的東德人面對社會主義「低競爭的集體社會」,只要不接觸西方社會,圍牆之內的生活似乎沒什麼好操心的。但或許那個時期東德人的酒精消費卻是西德鄰居的兩倍,這並非只是源自於枯燥乏味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種「存在安逸」的危機。
◆差點不會成為總理的梅克爾:烏爾里希並不是唯一覺得東德生活抽煙不前的人,日後成為德國首要女性領導人,當時年僅31歲的梅克爾也有這種感覺。 1986年她剛完成量子化學答辯,在柏林科學院論文獲得穩定定職,生活沒有壓力,但若沒有黨員身分,很難提升更高的職位。梅克爾已被明確透露史塔西不會幫助監視自己的同事,這使她幾乎不可能獲得快速提升。年輕的梅克爾如何在馬德里她的東德生活,書中將有更多敘述。
◆ 能文能武的東德女性:東德女性就業佔全球之最,女性得以進入過去所有由男性主導的行業。 19歲的凱爾絲汀原是一名懷孕員,工作兩年後感到無趣,1984年她向軍區指揮部報到,迎接全新的軍旅生活,她不再坐在座位前姿勢,而是丟手榴彈、在泥地上匍匐前進,以及打靶。東德武裝部隊為女兵開創一席之地,但同一時間西德憲法仍完全禁止女性作戰。因此1990年時在國家人民軍俘虜的兩千名女性,全部都在兩德統一後失去了工作、角色與地位,極少數人重新加入德國聯邦國防軍,而且大多數只能執行文職工作。
除了例子,東德統一後還有許多東德人民面對必須原有身分的失去、原有社會體制瓦解所造成的失業、生活不穩定等問題,普遍社會卻普遍存在正視與上述討論,東德經驗更被束之閣,避而不談。現在時機已經成熟,霍伊爾以全新視角詳細記述了這個消失了的國家,並談及德國統一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發生在東德人民整體的變化。
「最晚東德人要淡化他們在1990年前的生命經驗,同樣地,整個國家也難以接受東德是自己歷史上的一篇篇章。從很多方面看來,東德早在消失之前,就已經開始逐步從國家闡述中拒絕擦除。」——卡提雅.霍伊爾
【專文導讀】
王立|部落格與臉書粉專「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林育立|旅德記者
(依姓氏以上筆劃排序)
書籍特色
◎ 目前難得一見的東德史專著。
◎ 運用大量的好萊塢訪談、信件和記錄,翔實敘述圍牆另一端人民的真實生活面貌。
◎ 出版至今悲傷不絕,被多家媒體評選為年度最佳書籍,目前已翻譯成全球十多種語言出版。
◎ 在德國引起一些爭論,有評論家認為作者呈現的多面向東德社會景觀,有淡化暴政影響之嫌。這是一本既退出既定歷史框架,也引人反思不絕的東德之書。
◎特別收錄王立、林育立專文推薦。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