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強制噤聲時,記憶是否還有迴音?
當家族選擇遺忘時,幽靈是否正在暗夜低語?
《成為幽魂的總統》帶我們深入難以言說的家庭旅行。
一本書、一位父親親手寫的旅行日誌,是廖美文(Kim Liao)踏上尋找根系旅程的起點,也是她僅有的線索。
她在美國出生長大,對祖父廖文毅幾乎一無相似感。祖母絕口不提,父親也避而不談。直到有一天,她在一本美國外交官的著作中看到祖父的名字,才驚呆了這個家族中的神秘人物,竟是三十年代台灣獨立運動的領袖,曾在東京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並被推舉為流亡政府總統。
然而在主流歷史敘事中,廖文毅鮮少被提及。他不僅從公共記憶中消失,也被排除在家庭記憶之外,成了一個無處的幽魂。
為追尋祖父外表,作者於二〇一〇年來,展開持續一年的田野調查。她走訪台灣各地,從首都台北到祖父成長的雲林西螺,也造訪綠島監獄等白色恐怖地點,親身走進歷史現場。面對隔閡語言,她努力學習中文,並尋求翻譯協助;同時積極訪談親戚、學者,拜會謝聰敏、彭明敏等台灣民主前輩。其間,她也曾參與日間運動尋找日記下落。
《成為幽魂的主席》將偵探偵探經歷寫得如懸疑小說般引人入勝,在美台日最終三地追查線索的過程中整合著作者,以及祖父母那一代的歷史片段——場景講述戰後的台北、逃亡時期的香港與日本,祖母帶著四名年幼之後遠赴美國,一家人自此分隔兩地。
作者細緻描繪了白色恐怖如何撼動一個家族的命運。當讀者跟著她走近廖家時,也會意識到:那並非遙遠的政治事件,而是一場滲透進無數家庭日常的災難,影響至今。
下一代為了保護而選擇沉默,卻讓下一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長。廖美文以親身經歷示範:當後代隱追問,被壓抑的家族痛終能開口。這不僅是許多廖家的故事,也是台灣家庭共同背負的傷痕。
【專文導讀】
陳翠蓮|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國際讚譽
▲在這部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中,廖美文巧妙地結合縝密的歷史與傳染病的想像重構,組成一段家族謎團。這本書不僅是對台灣歷史的重要貢獻,更深刻的繪畫了對抗威權所需的廣泛且沉重的個人損失。 -楊小娜(Shawna Yang Ryan),《綠島》作者
▲從令人窒息的開場句開始,《成為幽魂的總統》便緊緊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直到最後都無法放下。這既是一部動人的記錄回憶,也是一場引發人們入勝的質疑之旅,感人至深、考證嚴謹,是一部傑出人物的出道。 ──陳霓一頁(Kirstin Chen),《紐約時報》傳播書《仿冒品》(Counterfeit)作者
▲在《成為幽魂的總統》中,作者廖美文幫助我們從美國長島橫渡太平洋,前往台灣,追尋她流亡祖父的過往。這本書提醒我們,歷史從來不簡單。被捲入時代風暴的不僅是政治異議者,還包括被迫留下的男人、女人與孩子。而在許多家庭故事中,沉默往往是最有力的聲音。本文不僅敘述了侵害與犧牲,也提出了在最艱難的受害者中,人如何跨越行動與堅持,維繫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 -李安如(安茹) Lee),紐約市立大學約翰傑依學院(John Jay College)人類學系教授
▲廖文毅的美國孫女揭開精彩的塵封的家族記憶,寫成一部的傳記,呈現祖父與台灣獨立運動組成的命運表格。 ──《台北時報》(台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