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失格:如何在人品與作品之間劃出界線?
大師失格:如何在人品與作品之間劃出界線?
馬特斯,埃里希·哈塔拉
衛城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伍迪.艾倫、JK羅琳、黃子優秀、親中藝人……文學、音樂、電影、藝術、脫口秀中的熟悉面,做出了一份快速的事時,他的作品該怎麼辦?我們的作品對創作者的情感與對創作者的評價能力分開嗎? 欣賞敗德創作者的作品,錯了嗎?最近,許多知名創作者爆發了道德爭議,他們可能是著名的導演、作家、演員、畫家、脫口秀主持人、歌手。隨著過去敗德的行徑被揭露,他們的作品價值也開始被重估。 這些「翻車」的大師,有人承認取消面對他們的作品,將他們從公眾視野移走,否則就是與創作者的惡行同謀;呼籲大家「藝術歸藝術,道德歸道德」,認為創作者的生活應該與作品分開,才能公允作品價值;則深感情感與受傷,無法再支持面對心愛作品。為什麼會有這些?我們對創作者的情感與對作品的評價能力分開嗎?爭議道德? ,如何找到內心那把尺 本書作者馬特斯是美國衛斯理學院的哲學教授。二○二年,好萊塢知名導演胡迪.艾倫身陷性侵醜聞,馬特斯本身作為伍迪.艾倫影迷,發覺自己無法再以同樣的目光目睹這位名導的電影。從這起單一的爭議事件出發,他發覺長期以來,如何在美學與倫理間做出取捨,都是藝術文化領域爭論不休的課題。馬特斯運用熟悉的工具──哲學,引領我們思索藝術倫理的嚴峻課題。他以睿智且不失幽默筆觸,探討文學者與作品、觀眾的關係;更結合當代網絡路炎上、 #Metoo運動與取消文化等議題,梳理個人與公眾的道德責任。本書為我們如何選擇自身價值,率先改變身處的消費與藝術文化場域,提供了長期深刻的啟示。本書特色1.緊扣時事,探討藝文領域道德瑕疵的困境社群時代,隨著媒體資訊發達、公私領域邊界消融,我們越來越常看到藝術家藝術家的「炎上」「翻車事件」。 #metoo權勢性侵害、仇恨歧視恐嚇,對爭議的政治立場,知名公眾人物的道德爭議往往引發議論群眾論。然而,無論是網路最強的恐嚇,或是不同陣營快速選擇的立場,我們都容易忽視不同案例、身分、經驗的複述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考指南,讓讀者梳理自身最根本的價值,釐清私人與公共機構的道德責任,也思考如何改善現實社會。本書是我們好好對話、思考美與惡孰輕孰重的起點。 2.平易近人,卻深刻觸動人心 本書以淺白幽默的文字探討「不道德創作者怎麼辦?」的艱難問題,極富洞察力描繪人性的複雜。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喜歡的歌手做出讓你心碎的事,聽到耳機播放到那名歌手的歌曲時,會糾結要不要跳過,或者五味雜陳聽完音樂?本書細緻整理了這些矛盾的心境,從前面而來,探討我們如何處理這些心碎、幻滅、被愛情的感受。你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喚起了某段「大師翻車」的記憶,也可能在讀完本書後,跟上那段記憶和解說。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