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在夾縫中抗爭:從依法治國與司法抗爭的比較經驗看香港

在夾縫中抗爭:從依法治國與司法抗爭的比較經驗看香港

黎恩灝

春山

2024年1月23日

庫存不足:剩餘 6 件

定價 $22.00
定價 售價 $22.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內容簡介

當國家權力越過法律、法庭和財政的語言不斷膨脹時,林肯霍布斯所描述的「利維坦」時;
作為微小個體的我們,有什麼樣的空間和資源抵抗威權的野心?

=制度匱乏不等於價值滅絕=

過往的香港流行國際社會公認的司法獨立和法治,也是“香港故事”中香港成功的基石與港人驕傲的來源。對外資來說,優秀公平的商法及民法、廉潔的法官、高效的司法機構等,已提供了足夠的誘因來此通商;對港人來說,道德、司法獨立的觀念深植人心,擁有法律和法庭,便論證了人權與自由。然而,香港真的是(法治)社會嗎?

其實,香港基礎設施的建立,可以說是英國殖民時期的政治手段:香港的法律制度移植自普通法與附屬管制的殖民地法例,雖有司法獨立的境外衣,闡明曾擁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對外交始終缺乏有效的製衡,也為日後威權主義制度式的法律和法律文化鋪墊主權移交後,威權色彩日益攀升,司法上逐漸被政權馴服,甚而成為利器,權力意志的延伸,此類情況以二○二○年六月《港區國安法》通過後益發強度,“四十七人案”、“黎智英案”等國安大案即為例。

本書作者黎恩灝從法律的根本概念入手,論述瞭如何為道德的充分含義,法律、政治權力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威權體制如何運用「道德」、「依法治國」等概念進而進行社會的全面控制。非、美國、阿富汗和台灣等地的經驗,比較各國的行動者與法律人,如何以法庭為戰場與威權體制進行司法抗爭,由此產生的得與失,希望陷入困境的夾縫中頑抗的人們,開啟新的思考空間與行動可能。

名人推薦

羅永生(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退休副教授)
阿古智子(現代中國研究學者,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專文推薦

李雪莉(《報道者》營運長兼總主筆)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倉田徹(立教大學法學部教授)
陳玉潔(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健民(香港社會學者、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
張潔平(媒體人)
許菁芳(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
許仁碩(北海道大學媒體與傳播研究院助理教授)
黃丞儀(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
共同推薦(按姓筆畫排序)

//黎恩灝的這篇新作極為值得更細續的,就是作者深入地為我們提供一個歷史整理和理論解釋,去解答香港原有的結構為何會如此脆弱,令威權理論可以長驅直進。更進一步的,雖然面對香港關係四面楚歌的困境境中,作者也不忘為讀者開拓縱深的歷史和環球視野,借鑒外界地種種“司法抗爭”的經驗,為道德敗壞和理想失落的情勢下,提供坐困愁城之外的思考出路和精神鼓舞。 //─羅永生(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退休副教授)

//李柱銘、梁家傑、戴耀廷-香港數十年的民主運動是由多位香港法律專家所領導的。現在,在《過去港區國安法》體制下,民主派已不能在遊行或競選中開展活動,而被監禁者可以「自」通過」演講的法庭則成為了最後的抗爭舞台。本書透過與大量外國案例的比較,深入探討支撐中英文化的香港司法的獨特性,並探討司法抗爭的可能性,成為一本絕望中的希望之書。 //─倉田徹(立教大學法學部教授)

//本書作者黎恩灝生於香港,幼時經歷六四天安門鎮壓、香港主權移徙中共,過去十多年在不同的部隊參加香港的民主化運動和人權運動。以殖民主義和極權主義的歷史為鑑,分析當權者如何以異常或緊急狀態為名,建立特殊的法律體制,跨越依法治國,完成政治控制和剝削人性。
本書回顧了東西方歷史,包括南非、美國、阿富汗和台灣,以及法律和抗爭者以法庭作為抗爭場所的盈與虧。進一步深入剖析了法律在當前世界情勢下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義。 //─阿古智子(現代中國研究學者、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作者介紹



黎恩灝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法律哲學博士、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GCAL)研究員。他曾為該中心的香港法學人、香港大學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訪問學員及倫敦國王學院法學院訪問研究員,也曾在香港積極參與公民社會發展十餘年。

研究範圍包括威權及混合政體下的憲法、法與社會、司法政治及國際人權保障;學術文章見於《香港法律學刊》、《共產主義國家及後共產主義國家研究》及《亞非研究學刊》等。近著有《破解香港的威權秩序:傘後與反送中以來的民主運動》。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