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心靈序: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
失落的心靈序: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
羅伯特·貝拉
八旗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現代人普遍不婚不生、努力賺錢、遠離公共生活我們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到底有錯嗎? 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之後又是一經典初版自1985年以來盛行、融合社會.政治.歷史學科研究一本美國人為何個人主義為人生何處的圭臬,中部又出現全面毀壞公民社會的警世之書個人主義為何會毀壞公民社會? 1830年代,法國社會潮流托克維爾在《民主在美國》中,對美國人的「個人主義」提出了非常敏銳的分析,他警告「只顧個人利益、自掃門前雪」的個人主義,最終會破壞美國推崇的社會公民,走向他不樂見的「民主專制」(民主專制)本書中的《民主在美國》的觀察,彰顯了美國個人主義發展的歷史淵源,說明了「民德」對於塑造美國人文化民族的重要作用,並希望貫穿古巴民德、思想個人主義在美國的過度發展,根治人際隔離疏離,缺乏社會責任的病灶,拯救了兩國可危的公民社會。 四對立又相容的文化傳統本書認為,美國有四種對立又相容的文化傳統:(1)聖經傳統:源自基督宗教,崇敬上帝,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共和傳統:源自古希臘,現代民主社會的基石,重視公民、公共參與。 (3)功利個人主義:追求自己和自己親近的人的最大利益,例如東方財富、崇尚人生、爭取未來的打算。 (4)表現個人自我主義:恪守每個人要活出、按照內心的直覺在規範去生活。 這四兩兩組代表「公」與「私」的文化傳統,始終盤旋在美國人的心中。對美國人來說,到底應該過著成就自我、獨立自主的生活,還是遵循傳統、參與大眾的生活,都凸顯出他們「公」與「私」矛盾的心理衝突。以位四主人翁生命故事的文字 本書從四個真實案例開始,分析上述的矛盾衝突。他們分別是企業主管布萊恩、小鎮主委喬、心理治療師瑪格麗特、社會運動家韋恩。他們都是你我日常所見的普通人物,每段訪談、每篇側寫都道出他們的工作、婚姻、愛情、信仰、價值觀、親子、社區參與、政治活動,其中有他們的夢想、奮鬥、哀傷、煩惱,呈現出現代人充滿矛盾的衝突,失去秩序的心靈世界。 以成功的企業主管布萊恩為例,四十歲前的他鎮每天忙於工作,總是在辦公室待到三更半夜,每周平均工作65個小時,心裡想的只有養活家裡的老婆小,當個“丈夫”的大人。但這樣的他卻在結婚十五年後收到一紙離婚協議,妻子認為布萊恩整天只忙於工作,跟妻子、孩子幾乎沒有交集,她過不了這樣的生活。 續弦後的布萊恩大大改變了人生態度,工作不再是他的絕對,傍晚五點就打卡下班,花更多的時間在家庭生活上,也培養了更多個人的興趣。這乍看之下的「美好人生」,但對本書作者拉·布萊恩來說,布萊恩並沒有變,他重新回歸家庭、重獲新生,其實他的出發點依然是做對自己人生有「利益」的事,做自己「喜愛」的事,其背後並沒有架構層次道德依歸及美善價值。這就是本書最要探討的核心課題。所以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跟台灣有仕麼鏈接? 本書認為,在過度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會少了群體趨向「共善」的道德指標。過度的個人主義會讓我們不斷退縮回小圈子,呈現某種疏離和孤立的狀態,不問世事,不關心公共社會,不重視傳統的價值,例如重視家庭、守望社區、忠於國家。那本書理想的公民社會是什麼? ,讓人們重拾道德責任,了解人生追尋的不只是個人成功,而且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你很努力,《成功的反思》作者桑德爾的話:「我們對成功有多麼拼搏,都不是完全依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能夠造就的。」我們對這個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人際困境是現代社會面臨的普世困境,也是我應該關注的課程的問題。 專文導讀 邱炫元│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蕭育與│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聯名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萬櫟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顏輔仁大學歷史系學系助理教授。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