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愛欲之死

愛欲之死

韓炳哲

大塊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14.00
定價 售價 $14.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愛,需要接受自我否定的勇氣,才能找到他者。然而,我們所處的社會,愈來愈自戀。在這個崇尚個人主義、違反科技社交的世界裡,他者被剷除,而不是自我。 【特別收錄了法國阿蘭·巴迪歐的序文】「愛正在崩壞;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韓炳哲的《愛欲之死》可以說是《倦怠社會》和《透明社會》的延伸,這部關於愛欲的社會病理學作品談的是在《相同者的地獄》和《透明社會》的延伸,這部關於愛欲的社會病理學作品談的是在“相同者的地獄”裡的人們為什麼失去了愛欲的能力。而其新生就在於「性慾」的消失。 ──他林宏/導讀 韓炳哲是歐洲最廣為閱讀的知名品牌之一,與馬庫斯·加布里埃爾(Markus Gabriel)、阿爾曼·阿瓦尼斯安(Armen) 《愛欲之死》是德國的綜述書,作者探討在今日社會裡是什麼威脅了愛及慾望。他認為愛需要接受自我否定的勇氣,才能發現他者。在這個盲目崇拜個人主義、超越科技社交的世界,是他者被剷除了,而不是自我。在日益加自戀的社會,我們開始在「相同者地獄」之內尋求愛與慾望。 韓炳哲檢視愛欲的威脅,旁徵博引,翻轉馮提爾的《驚愕末日》、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格雷的五十道照明》、傅柯(批評他對權力的崇尚)、馬丁·布伯(馬丁布伯)、黑格爾、布西亞(吉恩)韓炳哲深入思考教育化,揭示教育如何褻瀆了愛欲;討論拆毀毀損差異的問題,以及在基本今日「倦怠」社會中的愛欲策略。他貫通,對愛麻木,便是對思想本身漸漸無感。 本書再次行文簡潔,令人振奮深入的洞察。 《愛欲之死》作為韓炳哲對現代社會一系列式進行的分析,數量與趨動性不可小覷。 ★我們需要創造愛? ‧導致愛情危機的,不光是其他可以選擇的對象太多,更在於他者的消亡。他者消失的現象面向所有生活領域,並隨之而來自我日漸進的自戀。 ‧與他者性相比,差異性是一種肯定性(Positivität)。然而,否定性如今正在消失,無處可見,一切都被整平成為一個消費的對象。 ‧我們所處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性慾(Libido)首先被更重視在自己的主體性上。自戀不是自愛(Eigenliebe)。自愛的主體為了自己,會與他者明確畫出一條否定的界線。 ‧反觀自戀的主體,則無法在自己與他者之間清晰的界限,與他者之間的界線於是變得模糊。世界只不過是他自身的影子。 ‧他沒有能力認出他者中的他者性,也沒有能力認可。自戀主體唯有能夠認出自己,意義才會存在。他在自己的暗示中翻騰,直至溺死其中。憂鬱的成就實踐主體墮於自己的禮儀,禮儀征服。然而,愛欲能使人經歷他者的他者性,促使人擺脫自戀地獄。 ‧在同者地獄中,無處的他者的出現,也像徵末日的形式。換句話說,只有末日災變,才能將我們從同者地獄解放出來,轉向他者;沒錯,那就是救贖。 ‧愛欲,亦即情慾渴望,征服了憂鬱,將人帶出同者地獄,引導至無今日處──從而引導至完全他者的烏托邦。 ●作者是歐陸哲學新起之秀,巔峰式宣言式著作《倦怠》曾翻譯成11國語言。南韓好幾家媒體曾評選為2012年最重要的書籍。本書行文簡潔,頗有豐盛深入的見解。 《愛欲之死》作為韓炳哲對現代社會進行一系列式的分析,其重要性與疏動性不可小視。 ●法國架構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專文導讀。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林宏濤特別撰寫繁體中文版導讀。 名人推薦 汪文聖政大退休兼任教授 林宏濤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馬欣作家 劉維公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蔡慶樺 作家 鄭志成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蕭育與科技部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推薦 (以畫名研究員)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