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心態史拓樸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心態史拓樸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劉紀蕙

時代文化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18.00
定價 售價 $18.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如何定義心態史拓樸學研究,說明心態史拓樸學的方法論從心態史拓樸學的視角與方法論,思考當代,回答如何歷史理解本書旨在闡釋一個時代的政治政治以及知識體系,如何在其物質環境下,以辯證的方式,影響了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工作,並牽動後續幾個世代的心態結構?或者在思想史的同時代與跨時代的相互對話中,發生如何從認識論範式到感受結構的迴圈,從而讓大眾觀察到同位轉移變形的動態轉移歷史空間?利奧波德·本傑明布洛赫),米歇爾·伏維爾(Michel Vovelle),芒德魯(Robert Mandrou),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金茲伯格(Carlo)金茲堡(Ginzburg)等人認為,思想史、政治事件或編年史無法完全解釋歷史的進程,行為在長促歷史進程中日常生活的作用,例如文學作品、傳記、雜誌、圖像、器具、電影、海報等物質現實細節的局部史料,勾畫若要若要探討一個時代的整體狀態,便要進入更進一步的地方細節體系,掌握一個社會文化所產生的各種次檔案,促進從個體的心態理解一個世代共享的集體想像,以及復雜曖昧的整體心態史。 本書進一步建構基於佛洛依德與拉岡的文字、敘事與圖像、延展而擴張及阿圖塞、傅柯以及阿岡本所展開的話語權力的拓樸分析以及知識的考掘學。文字與圖像的背後,存在著複雜的動態辯證張力,牽動不同的歷史脈絡與心理地層。作者提出了為心態 本書提出的心態史拓樸學方法論,可以幫助讀者探索特定的歷史時空之個體與集體的感性拓樸結構,展開歷史縱深的思想史拓樸重構考,更可以從社會空間發現個體可以啟動政治拓樸動力的潛力。這個政治拓樸動力可以從文學、藝術、影像啟動,更可以從哲學思想啟動,而其所開啟的空間則永遠是突破現有拓樸性的新空間。 透過本書,作者嘗試解釋如何在「主體感性結構─知識話語權力─政治性例外空間」三環相互扣連的拓樸結構之間來回碰撞,以及為什麼總是必然從文學與藝術的場域出發,或是文學藝術文本。透過這些迴圈,作者嘗試觀察時代性的心態結構,分析心態結構內部與這些思考同時說明圍繞著二十世紀台灣海峽兩岸複雜性的政治無意識、幾波民族主義的興起,不同治理模式之下的主體心態,背後知識形態的轉型如何發生以及其所鋪陳出複雜的心態史。 本書第一章說明對於「心態史拓樸學」的定位。第二章解釋了心態史傾向變化的歷史縱深與靜態拓樸活化。第三章從感性拓樸結構的歷史脈絡與複雜底層空間切入。第四章從方以智、譚嗣同與太章炎的啟示,討論古典中國思想傳統中如何揭示出從既定思維框架中奮力開始推出空間的辯證邏輯思想力量,以及其所蘊含的拓撲政治空間。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