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自由和新聞自由是基本人權,
但獨裁、專制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無不把新聞自由關如洪水猛獸的「幽靈」,
進行「神聖的圍剿」。
《新聞自由的幽靈》關注新聞自由與政治經濟脈絡的互動,以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三個華人社會為觀察對象,相互參照,並到全球脈絡(特別是與美國關係)的變化。
在美國,瘋狂的資本邏輯導致宗教產權的集中和壟斷,精英英式宗教體現「建制內多元」的意識形態,但一般與權力結構、國家利益同盟,表現在國際和外交的報紙尤然。意識形態不聽命於政府,批評政府權力和商業貪污更不遺餘力。李金銥多角度地刻畫美國從意識形態對華政策和香港回歸等長期變化。
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黨國培育市場,又壓制市場,志向產生競爭壓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卻取代黨控制的軌道,但最後黨隨時可以收回志向的空間。隨著經濟和軍事崛起,習近平對內堅持「黨媒姓黨」,不許妄議中央,塑造個人崇拜,後鄧時代「退一步、進兩步」的格局付諸流水,新聞控制之緊張達到四十年來的最高峰。對外,中國不再韜光養晦,意識形態成為爭霸與「大外宣」的螺絲釘,挑戰國際秩序,卻必然為中國帶來尊敬。中國新聞自由的程度穩定居全球終止。
在台灣和政治與資本之間的交叉關係愈來愈不確定。台灣在解除戒嚴以後,國家政權的結構重組,政治與經濟的結合再洗盤,著眼於走出白色恐怖的憂慮,關注百無禁忌,關注又受制於財政控制,目光藍綠對立,統制糾纏不休休,致使公共領域薄弱。香港的新聞自由一向享譽全球,儘管有種種詬病,大致上仍能維持雄心公信與多元自主。可悲北京的政治暴力關係凌亂,與正常市場配合的失衡,新聞自由被《國安法》的鐵拳打得節期敗退,如斷崖滑落。
新聞自由永遠有許多外界的敵人,永遠面臨許多外界的挑戰,永遠不是一成不變的成品,它可能失而復得,也可能得而復失,所以這是一個不斷的新聞不斷的震動、不斷的鬥爭、不斷的戒慎恐懼,不斷與政治經濟社會生態互動而追求止於善的過程。
本文拓荒之作分三篇。上篇揭櫫社會理論對愛國主義與民主變革的啟示,「黨國市場統合主義」的新聞控制,中國愛國主義的全球性與民族性之辯證。中篇分析「全球新秩序」的想像,美國精英主義對華政策的闡釋及喚醒里程碑「異國往事」 (天安門事件與柏林圍牆倒腳)的記憶。下篇刻畫台灣從戒嚴爭取新聞自由的進程,到解開以後嚴厲的歧視版圖的重組;香港從港英治理、主權回歸到《國安法》這樣,愛國歷經結構遞嬗與自由新聞浮沉。最後以超越東方主義論述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