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傑夫·馬納夫,妮可拉·特莉
商周出版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隔離的歷史,就是一部公衛發展史,也是關於恐懼、泛權與獵巫的歷史 隔離從來不結合曾消失,未來更將成為常態 你我隨時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歧視的「帶原者」 疫情時代必備讀物 田野調查、公衛、歷史與社會心理學,全面理解隔離的社會心理與意義!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感嘆推薦——○—— “隔離”(Quarantine)古巴義大利文“quarantena”,意思是“四十天”。人類對抗瘟疫最古老的起源,就是把「可能染疫」的人和「健康的人」分開。隔離是人類面對未知的本能反應,卻也涉及監視、收容和控制,成為延長人權的手段。本書的基本假設是:因為人類是混亂的、有缺陷的、自私的存在,過去的隔離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歷史裡,同時也是我們未來的一部分。有效管理人口的隔離措施,被證明是控制新的疾病、降低死亡率,以及避免經濟和社會崩潰的最佳方法,儘管迄今為止仍然存在民眾存有懷疑。 本書起源於調查歷史上的隔離措施,直到Covid-19爆發,歷史瞬間變成現在式。作者以歷史寫作和田野調查的方法,採訪各地醫院和城市,並回顧歷史現場,細述了衛生防疫和隔離或封城的一系列問題和致。從1377年黑死病爆發,在杜布洛夫尼克(Dubrovnik)的第一次封城,一路談論今日的方艙醫院、炭疽郵件與太空污染。並指出:從古到今隔離的失敗,都是來自人們對自身隔離的恐懼。 疫情時代後,隔離已成為常態。在危急狀態下管控人口、個人該如何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都必須面對的話題。這本書的翔實調查與分析,能引起社會一個指引。國際讚譽「兩位作者為這個主題引起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廣泛關注,不僅涉及南方,在他們雄心勃勃的敘述中,更涵蓋了政治、農業、甚至監視外太空。」——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書評》 “這本書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他們的研究深度,以及確信隔離是一種強烈而危險的武器,必須在未來更明智地使用作者的註釋。 Ekirch,《華爾街日報》「閱讀這本嚴謹周密的書,可構成我們一些與直覺正義的關懷,這沒有過去18個月的與世隔絕和不確定性賦予了脈絡……令人無法放下的書。」——安娜·奎因,NPR.org “讀一本關於“隔離”的書,這可能是你今年最不想做的事……但這本書卻讓我沉迷於這本書。它挖掘這個理所當然的概念背後的深層歷史,是一本完美的大流行後讀物。以一種富有想像力、深入淺出的方式來理解我們剛剛經歷的災難。 」—亞蕊安娜·雷博里尼,BUZZFEED 「對人類如何保護自己進行了引人入勝且及時的研究…馬納夫和特莉將他們的研究整理成一系列簡明而合乎邏輯的未來公共衛生危機建議,其基礎是對隔離如何影響人類的深刻理解。」— 《出版人週刊》(明星評論) 「嘆為觀止……將這一主題努力的全球視野與瘧疾詳細的敘述融為一體……但本書更大的魅力,要求它們能夠將可能枯燥的話題帶入生活……對於控制潛在的傳染危機,給出了具說服力的論述。」——KIRKUS(評論明星評論)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