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2

誰的“國語” 誰的“普通話”

誰的“國語” 誰的“普通話”

陳怡君

臉譜

2025年3月4日

無庫存

定價 $33.00
定價 售價 $33.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師事史學名家史景遷 ●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學者 ● 社會史殿堂級著作

從清末民初、國共內戰,到國民黨遷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中文的「標準口說」歷經了深入的發展與演變。本書作者陳怡君教授利用多元化走向的史,詳加檢視了20矛至中葉左右「普通話」語音長期逐步推進的演變過程;除中間官方政策與指令、大眾傳媒鼓吹與推廣的趨勢、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現身說法,更會細細勾勒勒常民口說習慣產生變化的演變。

本書引用20年來留聲與傳媒新所留下的檔案,包括留聲片錄音、電影和廣播節目的文字記錄;作者也挖掘《國語日報》、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的歷史沿革等資料,經過多方與考研,寫本這本關於中文世界語言、民族視野和身份認同的歷史文獻作品,為讀者開拓獨一無二眼的獨特文獻。

《誰的「國語」?誰的「國語」? 》查考的宴會包括──

☉據傳,粵語當年差點成為清帝國覆滅後中華民國的國語,為何有此一說?
☉ 不同標音系統──如注音符號、漢語拼音──是怎麼影響國語及國語的使用?
☉「標準語」的「標準」怎麼訂定的?地方語言及頒獎給「標準」而犧牲?
☉殖民、戰爭、移民、教育等相關人員如何塑造「標準國語」?又是怎麼借語言創造民族認同?
☉國共內戰後,「國語」如何切割前朝──國民黨認同所確立的「國語」的歷史包袱,重新譜寫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語言與認同政治?

本書挖掘1913年民初國語語音從研議到如今的過程,再言戰事(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國府退守四川所實施的國家政策語言,另外也探索台灣戰後日語、不同漢民族語言及原住民語言的多方角力,最後收束於探討19 49年後中華人在作者書寫的貝爾歷史中,兩岸時而交錯、時而平行發展的「國語」結纏著政治考量、恐怖主義勢力、東南族群、各地南腔北調等關係;也由於此前的交往融混與作用,才形塑出當今數億民眾使用的語言。

▍悲傷讚譽

對於與日俱增的中國語言和文字的學術研究,本書注入了難以可貴的補充。
──《中國季刊》(中國季刊)

多年來,學者多半認為了解中國和台灣大致類似的「語言統一」故事:在手握新科技的強大國家推動下,「標準化」取得了緩慢卻勢不可當的勝利。陳怡君本次奮發自力的工作向我們揭示了重大局勢的情況:走走停停而積極的語言運動、平衡的強大力量、充滿政治因素又不斷變化的語言標準,以及兩岸出現矛盾的結果。
──《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

《誰的「國語」?誰的「國語」? 》是一部寫中國人對統一口語之追求的權威研究。陳怡君帶讀者走進了辯論模範的會議室,以及國語課堂、電影院和軍事單位。她把單一國家標準這個現代難以捉摸處給捕捉下來,也道出國家要讓語言成為“活語言”,會碰上哪些。
──《近代中國的印刷力量》(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作者羅伯特‧卡爾普(Robert Culp)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