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悲傷的大腦:一位神經心理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中得知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

悲傷的大腦:一位神經心理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中得知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

作者: 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

發布者: 臉譜

發佈日期:

存貨單位 (SKU):旅行(台港)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定價 $20.00
定價 售價 $20.00
特價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失去所愛之人,我們的大腦如何適應與修復?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過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最終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亞馬遜書評4.5顆星,主流媒體絕對讚推薦! 江佩津|《修復事典》作者汪勁安|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陳偉任|凱旋神經科精神科醫師師閜傳金|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陳偉任|凱旋神經科精神科諮商師心理科學館國心理科學館長──誠摯推薦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 曾經關係親密的人永遠離開了我們,那種撕心裂肺之痛,彷彿把一部分的自我也帶走了。短暫、失落、失愛、親情失戀;「失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許多人人生產生重大轉折的起點。你是否曾受過失去摯愛的悲痛,每天睜開眼睛發出嘶吼:這一切、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指引。透過神經科學的角度來了解悲傷,科學家可以更精細地觀察大腦迴路、神經元、行為、情緒在人類傷痛時所產生的變化。了解這一切的你也將更有能力做出選擇,陪伴大腦走過這段必經的哀悼之路,帶著所有內心深愛的人走過人生旅程;最重要的是,重新拾回生活的主導權。在解釋作者關於悲傷的神經生物學時,常用了一種大家都熟悉的經驗來比喻。不過在此之前得先假設有人偷了你的餐桌,才能讓這個比喻聽起來合理。 「請各位想像,你有天半夜口渴而醒來,爬下床想到廚房倒杯水來喝。你走下樓,在黑暗中穿越餐廳因為朝廚房前進,以前你的屁股每次都會撞到這裡的餐桌角,然後這一刻你感應……嗯?什麼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你突然發現,屁股原來都會撞到到那個位置竟然沒有任何物體,而這件事引起了你的注意——匡沒感覺到『本來應該在那裡』的某個物體,消失的感覺就是引起你注意的關鍵。答案就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裡。人類的大部分時間都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大腦中的虛擬地圖。當最重要的人離開世界時,留下的悲傷對大腦來說是令人心碎的待解難題,不僅令「大腦」困惑,也讓你痛心。作者近二十年來致力於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透過這本書分享她對此的創見,以科學的角度,闡明我們面臨喪親之痛時,大腦會有的反應,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悲傷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更輕鬆、更面對優雅的。 「情緒讓人著迷,也一直是神經科學的熱門研究對象。還記得學生時期在教科書上看到約瑟夫·勒杜克斯(約瑟夫) LeDoux)教授,用最簡單的恐懼否定,開啟認知研究、闡釋大腦情感歷程。秘面紗。 --汪勁安,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身為悲傷神經科學的先驅,歐康納用簡單的散文,闡述了我們如何嘗試理解失去這個難以應付的難題。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過或失去理解喪親之痛的人。」——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最終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我們都會因失去而有所感觸。理解悲傷就是理解重要的人生經歷。這本書對悲傷有強而充分全面的探索,是我讀過最好的。」-羅西.瓊.哈利法克斯博士(Roshi Joan Halifax, Ph.D)臨終關懷領域的先驅、《與死同在》(Being with Dying: Cultivating Compassing and Fearless)在死亡面前)作者“本書引人入勝且充滿智慧,身處要痛苦深淵、想知道為何如此痛苦、想知道如何過有意義的人生歐哈拉(Maryanne O'Hara),《溺愛》(Cascade)作者「本書有趣地回答了我從未想過的疑問。最新技術、有趣的事實和科學研究的作用,讓我一頁接一頁地讀到忘記時間。」—艾拉.碧阿克(Ira Byock),達特茅斯蓋索醫學院名譽教授、《直視死亡的勇氣》(Dying Well)作者 「本書深入探討悲傷與悲傷的科學,讓我們有機會以新的方式感受失去。如果你失去了痛苦,並想知道是否能緩解,作者特此闡述大腦如何治愈。」——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作者

查看完整資訊
您的購物車
商品 商品小計 數量 價格 商品小計
悲傷的大腦:一位神經心理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中得知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
悲傷的大腦:一位神經心理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中得知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
$20.00/每項
$0.00
$20.00/每項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