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張亦綏
木馬文化
2025年5月14日
無庫存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2000年後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小說之一
★新增收錄:〈再次相信:寫在《永別書》初版十年後〉、〈字母會S:精神分裂〉、圖輯
▎奇形怪狀的台灣史,慘絕人寰的愛欲重生
▎獻給所有孩子的痛苦與悲傷
千萬別幻想著,你可以從這個故事中剝離毫髮未傷地。
你不知道的是,你可能會討厭這個故事,或說故事中的人。
記憶會傷人──這是賀殷殷,從出生始,就難逃的命運。父親告訴她:「賀殷殷的殷,是殷海光的殷。」但這個故事不是單勾起早期民主運動的記憶,有一天,還要追溯日治時期閩客通婚的變形家庭。在此誕生的賀殷殷之母,將是文學中非常難以消化的角色──口口聲聲保衛客家文化的她,能把最簡單的台灣事說得破爛不堪。然而這全只因為國民黨政權施加於台灣島的噤聲歷史使然嗎?
除此之外,貫穿、甚至是平台下的小恩小怨小彆,作者刻畫了比使命感更複雜的,那些催生,或是東南睡眠書寫的頡抗情節。那些,文學史絕對不會告訴你的事…………
●
張亦綏:「雖然我個人有點不甘願,但我還是發現,這最終還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認同,有那麼難嗎?是無論族群的、或性別的認同……我的答案是,沒有錯,認同有夠難,難上還加難。——但不代表我們會轉離去。這本書的意圖,仍然是孤獨的困難,一個是孤獨的問題。
「《永別書》在我看來,是最根本的,不過卻是它保存的『震撼』。文學並不是先天地,為所有苦難必備好語言。(⋯)二〇二四年,因為到了愛荷華駐村,我有機會讀英文朗《永別書》。
張亦綏
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與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一起同志文學選拔與台灣文學選拔。著有《愛的不久時》、《永別書》(以上國際書展大獎入圍)、《性意史》(Openbo) ok與鏡文學年度好書獎)、《我討厭過的大人們》、《晚間娛樂:推理不必要入門書》、《感情百物》等數種。專欄《我討厭過的大人們》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 《麻煩電影一下》(BIOS)月刊)、「想不到的台灣電影」(《FA電影欣賞》)作者。曾任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大學川流台灣文學講座駐校作家。曾任德國柏林駐村、二〇二四年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作家。 《永別書》《文訊》榮獲「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榮譽,並為二〇一七國際書展台灣館選書。她也為台灣文學館策展。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