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
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
彼得柏克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跨領域推薦- 王崇名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書齋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陳建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員 劉安婷 「為台灣而教」專輯人兼董事長 蔡俊彥 國立中山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教授中心主任 謝哲青 作家、旅遊家、著名節目主持人、旅遊家、著名節目主持人、旅遊家作家、出版人本書以引人入勝、博學多聞的繪畫繪畫一群特別的知識人,不僅意義非凡,而且來得正是時候。由闡明我們的文化為何不僅需要專家,也需要博學者,本書刺激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以及如何豐富的公眾對話。 ──英國形象葛瑞林(Anthony Clifford Grayling) 柏克不僅描繪了博學者的共同特質,更描繪出他們各自的力量、執著與生命力。 ──《好奇在近代法德之應用》作者尼爾.肯尼柏克用他包羅萬象的生花妙筆,道出一個精彩的「博學怪物」故事,帶給我們一窺資訊氾濫下通智家(宇宙思想家)的命運。 ──,《時光的製圖學》共同丹尼爾作者.羅森堡作者柏克和他筆下的人物顯然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他在書中以無比的洞見與理解力向我們介紹那個世界,不僅有歷史深度,增強了跨領域的廣度。 ──《資訊革命是什麼》共同作者保羅.杜奎德「世人需要全才,因為,把萬物者能以一當十聯繫起來」 本書探討「對學識具有百科全書般興趣的」博學者們如何塑造就了時代,又是如何在迫切專門化的文化裡生存,必須是演講人、博學任務、文人……無所不知的他們又是如何獲得興趣李約瑟:怎麼像我這樣的生物化學家,會變成史學家和漢學家? à博學者的產地與神話 在中世紀時期,「博學者」這樣的概念早已存在。同時對許多事物感到興趣不僅正常,甚至可以說是基本需求。由於當時知道的事情比之後少,因此努力只要,就能精通主要的知識領域。早期王室與貴族是學者的重要棲身之所,專長藝術、音樂的博學者關係明顯,在大學興起、流通之後資訊大幅增加,更引領一波通才潮流。資助者說:「萊布尼茲的興趣永遠無法滿足」 à博學者因資訊爆炸的興起也因此走向大眾 從底層的「通才」,到學術知識掛帥的「博學怪物」,不斷進化的博學者們打造知識的黃金時代。無論是發現新大陸、科學革命、郵務網絡密度增加,都是造就博學者勝出的原因。直到資訊超載,開始走向文人時代、領域化時代,博學者所面臨的每一次危機都源自於知識爆炸、急速傳播與群體化。桑塔格:「我不想當教授,也不想當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知識分子的人」à「博學者」的種族及發展方向 博學者們有些共同的種族,對異常關心、有無限的記憶、速度、想像力、不安、勤勉以及不浪費時間,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培根所說的「想要的是答案」因此打破砂鍋到底問的。博學者們也有不同的樣貌:百科全書式、普智派、收藏家、經院類似、愛國博學家、批判者等等。作者挑選了五百位博學者,探討他們在熱門領域裡的精彩表現,同時也說明了數位時代對通才與分工的各種挑戰。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