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隱性兒童:遺棄、收養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人力成本
中國的隱性兒童:遺棄、收養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人力成本
約翰遜,凱安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庫存不足:剩餘 1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中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三十五年來,已有12萬名兒童(其中大多數為女孩)透過國際收養離開中國,其中8.5萬名前往美國。人們普遍認為,這種人口流動是中國人口控制政策的結果,但也有人認為,大多數被收養的孩子都是女兒,因為獨生子女政策常常與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相衝突。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並非全部——這個故事對凱·安·約翰遜(Kay Ann Johnson)產生了深刻的個人共鳴。約翰遜是一位中國問題學者,也是一位中國收養女兒的母親。她曾花費數年時間,採訪那些在1990年代和21世紀初殘酷的計劃生育運動中被迫放棄女兒的中國父母。在《中國隱匿兒童》一書中,她描繪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她表明,放棄女兒的決定並非輕而易舉,而幾乎總是充滿悲傷和恐懼。如果不是因為違反國家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而不斷面臨懲罰的威脅,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會不顧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選擇撫養女兒。約翰遜對這些家庭深表理解和同情,她描述了他們如何竭盡全力向當局隱瞞第二或第三個女兒的出生。隨著中國政府加強對隱瞞計劃外生育行為的打擊力度,放棄孩子的策略也發生了變化——從安排收養或送往農村家庭生活,到秘密安置在精心挑選的家門口,最終在公共場所被遺棄。在21世紀,中國所謂的棄嬰越來越多地被定義為“被偷走的孩子”,因為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可供收養的兒童數量日益減少,更容易遭受兒童販賣。此外,政府強行沒收本地(但非法)收養的兒童以及隱藏在親生家庭中的兒童,這意味著即使是合法收養者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養了被從父母身邊帶走並送往孤兒院的兒童。 「棄女」的形像在西方人對中國的印像中仍然司空見慣。在《中國隱密兒童》一書中,約翰遜揭示了被迫放棄孩子送去收養的人們交織著複雜的愛、秘密和痛苦,以及中國的計劃生育運動對中國家庭造成的深遠負面影響。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