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料
作者:曹飛樂 設計:米拉 語言:中英雙語開本:98 x 270 mm /冊頁數: 172
國際標準書號:978-1-80377-068-0
51攤位0-24號
51攤位0-24號
JF圖書| 季風書園
51人
庫存不足:剩餘 3 件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51攤》(51 Tan)是一個持續性的記錄項目。作者第十屆上海雙年展(2016-17)51人計畫的參與者之一,以繪畫勾勒出她以顧客或路人的視角體察這些散佈當時上海特定位置的攤販,記錄他們的造型設定、構造邏輯、材質與速度細節、空間策略和街頭對話——
精妙富有的人情。及至出版,收錄的許多攤販已不得再見。攤販把自己建立在流動中和人的短暫信任之上,卻成為城市治理下手最容易、效果最明顯的解決對象。在2017年結束上海雙年展結束後,透過51人作為出版計畫的持續推動,終於在2024年
年的版本中,作者收錄了51個攤位,並成為了這本終結版(但也不會真正結束)的《
51攤》上下冊。
上海日漸式微的街頭生活、商業和商業在2016年初已露端倪。從2015年開始、2016年達到頂峰的「拆違」運動,每天都在改變普通人熟悉的街道和每日生活所仰賴的小店和攤販,叫人目瞪口呆、無所適從。 51人邀請居住在上海的女性建築師,作為當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51人項目的主角之一,以觀察紀實漫畫的學習方式,記錄並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微信公號上發布“51攤”系列,已發布了39個攤。規定這個令她成為街頭記錄員,在街頭蹲點,街頭生存所可見的「解決之道」、「應對之道」。
2019年三年後,我們將2016-2017年間所記錄的這39個攤販製作成一本小書。雖然當時那波「拆違」的高潮已經過去,但在所有權記憶中,街頭攤販、馬路菜場、不一定“正規”,但靈活人性的廉價街頭商業的非正常萎縮,是一個基本的事實。
攤販的消失,也帶走了路人對街道的知覺、權利與對權利的知覺。在上海形成和塑造的歷史過程中,街道和馬路一直都可能變成臨時性、大規模的生活場所,並承擔著超越交通的功能,是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然的拆除、對所謂「雜亂」的污名化和對「違規」邊界的圍困,街道上逐步失去了人的生活,有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生活街道被不斷地收縮和縮小,城市生活也逐步退縮到了「牆內」的生活——商品房的牆內、商場的牆內。
《51攤》自2019年上市以來,一直受到讀者的喜愛。同樣,這個計畫才沒有因為當屆上雙的結束而停止,因此內容的不斷豐富來自熱心的投稿和原作者持續的觀察和收集。一直到
2023年的10月,終於完成了全部51個攤位。這段期間上海的居民又經歷了許多。這本書裡的攤位和人,有的還在那裡,有的因為已經緊張的城市變遷而搬到另一個地方,有的歇業,有的徹底離開。同時,還有新的攤位——
臨時的或長期的,假裝的或真心的,有組織的或無的攤販,不斷地冒出來。我們記錄下這些不遙遠的街頭場景,是為了一個城市檔案,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繼續在街上的自由生活。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