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转型八论(三卷本)*
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转型八论(三卷本)*
吴国光
博登书屋
低库存:剩余 1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三卷本《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转型八论》融贯学术研究与现实预期,结合制度分析与时政评论,回望中国社会主义“逆转型”的来路,剖析“习近平新时代”的特点,展望中国政治经济前景,并提出对中国政治大转型的战略思考。
全书分八辑:
第一,论1989天安门:1989年天安门抗议与镇压,是理解中国繁荣走向并最终在繁荣中走向逆转型的历史起点。本辑收文8篇,从精英政治的层面分析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实情与涵义,并探讨和论述了对中共政治制度的一些基本理解与理论成就。
第二辑,论赵紫阳与政治改革:天安门抗议之前,中国经历了赵紫阳领导的政治改革及其失败。本书作者是本博历史的亲历者。辑收入10篇长文,回顾和回顾1980年代后期的政治改革,并阐述了当年政治改革这一后历史、中国、及未来中国政治转型的意义。
第三辑,论《中国模式》:收文16篇,对天安门镇压之后形成的“中国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历史比较和跨国比较,从人类安全、全球化、政经后果、国际后果和持续性等多重的视角分析“中国模式”。
第四,论中共党代会:2015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的英文专着《中共党代会:权力、合法性与制度操纵》。这辑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是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著作。在此基础上,作者跟踪此后两次中共党代会(十九大、二十大)的研究,形成收在这里的多篇文章和访谈,进一步剖析中共的“合法性赤字”和“制度操纵”,也对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和中国政治转型提供了理论视角。
第五辑,论“习近平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审视的时代?为什么本质上是“逆转型”?为什么“逆转型”的方向是回归重极权主义?习近平为啥走这条路?习近平时代与联合体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时代有何异同?习近平政权的力量和困境在何方?本辑试图深入剖析习近平新极权主义的内在逻辑、权力逻辑、政策走向与国际影响,来回答上述问题。
丛书,论政治转型:以《民变促发官变》《再论民变与官变》及《三论民变与官变》为重构,本辑探讨中国政治变革自毛后到今天的历程和困局,并勾勒中国政治转型的现实路径。其中后半部分贡献了对中国政治转型趋势与战略的新思考,深入探讨新极权时代如何争端,如何寻求“破局”并推动中国走向没有共产党的政治未来。
第七辑,论历史经验:按所论主题的历史顺序排列,涉及民族主义和大一统等宏观问题,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从民主强化视角提出新的分析思路,揭示中共的暴力本质与专制密码,也有在追思王若水、刘宾雁、余英时、鲍彤等前辈中生发表的关于社会变革的洞见。
第八辑,论文化重建:强调人们对中国转型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对转型的必要性认识,有对在中文世界发起的“新百科全书”运动做出的小尝试,更有对中共“洗脑”战略的系统研究,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转型的一个全新思路,并着眼全球普世时代,为升华华人文化画出一幅蓝图,即重塑“亚流亡”,在全球复兴华人自由精神家园,建设“海华民族”,馈回中华民族。
作者简介:
吴国光,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曾任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共中央政体改革研究小组办公室成员,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哥仑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鲁斯研究员,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王安博士后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中国研究与亚太关系讲座教授,研究生重建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制度及转型、中国发展的经济学、精英政治、全球化,出版英文著作10种,中文著作16种,作品并被译为法文、日文、韩文等出版。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