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点评!
点评?点评!
杨健兴
一陆工作室
低库存:剩余 3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序
Truth is virtue,唯真為善,這句母校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的格言,亦是已故系主任張國興老師常常掛在口中的一句話。記者的工作是記錄事實、追求真相,現實世界變幻莫測,是非混淆,真假難分,記者走在歷史最前線、有更多機會找到真相。傳理課程第二年開始,我選擇新聞為專修科,暑期在《南華早報》實習,1984年畢業後正式加入成為記者,明年(2024)是入行40週年。
2017年1月,我和一班傳媒「老鬼」創辦網媒《眾新聞》,2022年1月停運,我從新聞前線退下,但沒有想過從此離開新聞工作,感覺到自己的新聞道路未到盡頭,能走多遠,便走多遠!失去平台,但腦海仍是新聞,香港每天發生很多事,不少都與過去有關,像一套劇集,一季接著一季,自己以記者角度,見證轉變,記錄事實,我決定再起步,自己的平台自己建,分享個人感受、觀察和想法。
2022年3月28日,Youtube頻道「新聞點評」首播,每天評論時事,繼續「記者」工作:記錄事實、追求真相。
港產電影《白日之下》近月在香港上映,電影以記者為主角,根據幾宗2015至2016年的安老院舍和殘疾院舍偵查報道改編,上映期間舉辦多場分享會,有參與當日報導的記者分享採訪過程,加上電影不少對白,「你以為可以改變世界?你只是一個記者!」「十年後仲有冇記者?」電影在新聞同業間引發不少環繞著記者工作、角色的議論。
香港人崇尚自由,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是自由社會重要元素。
香港人崇尚公眾知情權,相信權力須要制衡,支持傳媒發掘真相、監察有權有勢人士、維護社會公義。
香港人崇尚意見多元,不喜歡一言堂,樂見不同聲音,平常心面對爭議,接受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社會視不同聲音為正常、健康現象,並非顛覆、對抗。
2019年反修例抗議示威演化成社會運動,改變香港歷史,引發翻天覆地的轉變,香港經歷一段歷史上最動盪的日子,進入一個充滿不可知的新時代。香港歷史進入重大轉折期,是由治及與?抑或由紛亂走向衰落?中央、香港人都不想買香港輸,但歷史不以個人意願為依歸,香港是否永遠是福地,只能由時間證明。
這是最需要記者記錄事實、追求真相、講真話的時代,但社會巨變,香港變得不一樣,過去兩年,亦是1997年後記者流失最嚴重的一段時間。
新聞工作風險難料,無法掌握。獨立網媒走在刀鋒口,稍有規模的已陸續倒下,不少傳媒工作者舉家移民,部份在海外再建立新平台,繼續報導香港;留下的,無論是在主流媒體,抑或開設新平台,都要面對急速收縮的自由空間、灰暗的經營環境。
香港最需要記者的年代,亦是記者感到最迷惘的年代。
行內行外,普遍的看法是新聞工作已「冇得做」,主要原因並非是經營困難、人工低、裁員、減薪,記者待遇差,這一切都已並非新聞。「冇得做」主要是因為新聞自由空間越來越窄,「紅線」無法掌握,風險增加;假如選擇安全,便不得不自我審查內容,playsafe對新聞工作者是兩難,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越拉越遠,記者感到無力、疲累,不少懷著無奈、傷感心情離開新聞工作者隊伍。
過去兩年,仍然有不少年輕人入行,現職的難捨難離,自行開創小平台,做喜歡做的新聞,純粹是因為新聞工作本身的吸引力和意義,不會因為世界顛倒、是非不分而改變。相反地,環境越困難,記錄事實、追求真相工作越遇到阻力,社會更需要記者。
Youtube頻道名為「新聞點評」,是希望帶出簡單、清楚、直接意思,貫徹新聞特質。「點評」既有評論重點新聞,亦有在「紅線」處處下,風險難料,仍可以「點評」、如何評論的涵義。
新時代下,政權求穩定求發展,希望香港可儘快從由亂及治,再由治及興,對媒體反對聲音自然特別敏感,恐怕助長社會上「軟對抗」。新聞報導相對風險較低,評論無可避免觸及政府政策、官員表現、部門執行,官員強調媒體可繼續批評政府,但長期、尖銳地批評政府,會否被視為煽動公眾對政府、法院產生仇恨?無人可以說得準,新聞工作者只能在狹縫下,不放棄有限的空間,秉持信念,繼續報導評論。
今年1月,我將在《眾新聞》五年間「香港這一天」節目相關文章收錄成書,出版《眾裡尋真》。書本出版後,有機會與讀者分享,我更感覺到社會上仍有不少人希望香港不是只有一把聲音、並非「清一色」,他們希望聽到不同聲音、有人繼續發聲。我相信,一日有人願意收看、繼續聽和支持,仍然有記者繼續做。
天氣越冷,越需要靠在一起!
《點評?點評!》收錄「新聞點評」啟播至8月底在Facebook刊登文章,一共111篇文章,分別以政治篇、社會篇、一國兩制篇區分。兩個圖輯選取期間一些難忘影像,其中四張由《明報》提供,分別為前特首林鄭月娥出席最後一次立法會答問會;李家超當選特首;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日訪港活動;中電元朗電纜橋火警,借此致謝,亦感謝家人協助製作每天的「新聞點評」及《點評?點評!》
楊健興
2023年11月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