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产品信息
1 / 5

同时代人:刘晓波纪念诗集*

同时代人:刘晓波纪念诗集*

廖亦武、鸿鸿、杨小滨、廖伟棠、柴春芽

海浪文化

低库存:剩余 3

常规价格 $15.00
常规价格 促销价 $15.00
促销 售罄
结账时计算的运费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在两岸三地当代文学史和公民运动史中均将留下深刻印记的奇书。

2017年6月26日,受囚禁近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国作家刘晓波因患末期战役,保外就医在中国沈阳的医院,危在旦夕,消息突传出,中国文学界、诗歌界极为震动,队列诗人、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纷纷为刘晓波的遭遇、创作现代新诗等作品。不到20天刘晓波被「死亡」、被「海葬」事件,文学界、诗歌界及公民社会惨遭之惨然:为刘晓波创作的纪念、悼亡诗作于7月13日晓波辞世之夜及之后井喷式拥抱互联网,微信好友圈、微信公号及互联网上出现不少感人的诗歌作品广为流传,同时这些作品也遭到中国国内的网络审查删除或遮蔽;而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远至美加、澳新地等也形成了相应的写作动势。

本纪念诗集呈现了一场中外当代文学史和公民运动罕见的文学行动、创作自由精神大展示的文本景观。其中作者近200人,全书幅424页,是一个足够紧凑面向现实、也面向历史的选本。主编孟浪强调:“这是一部内容和绝望地植根于文学、又依稀充满希望地危机涌出文学篇的诗集,由确实凿凿无疑地,它不能形成一个社会文本时代文本的巨大症候群,同时又般地、重地地凸显了精神文本——文本文本的标靶台上。”

该书非常特殊而有意义,七成以上的作者现居中国大陆,其他作者分别居住在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日本、欧洲、澳新等地。极为难得的是,中国作者中有刘晓波大学时代的同学和校友,刘晓波在大学任教时教过的学生,刘晓波任独立中文作家笔会长期间的同事及会友,也有二十位过去多年在中国与刘晓波一起奋战民主道路上风雨同行的知名公共知识分子、戏剧人物。作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刘晓波同时代崛起、1980年代成名、两岸三地文学读者所见到的中国当代诗人,也有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的年轻一代诗人。港、澳、台,及身处东南亚、日本、北美、欧洲、澳新等国的诗人/也有同行。

主编孟浪指出:「现代在世纪视野内,就汉语(华语)圈而言,公共性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私人性的文学生活中似从未有过这样奇特的书籍,借助这些澎湃而至的诗篇本篇身体的动能,因一个人的死、一个人的殉难——刘晓波之死、刘晓波之殉难——同时获得精神和美学赋形,它没有弱化而首先是强化了介入性写作之于文学的内在道德,也挣扎着、挣脱着(在禁忌和自我限制下),具有理应由文学所含摄形成丰富的张力的超越性的价值指归”。该书“它与汉诗极为罕见地与汉诗伟大传统中相当部分的类型诗歌(悼亡诗、怀人诗) 、咏物诗、言志诗、同题诗等)产生规模效应的积极联结、承继和呼应,为一个伟大传统百年来正中进行的创意转化,以充沛动力感的各异文本提供了现代想像和活力形式。

在文学和知识界欣赏的哈金、林培瑞两位知名作家、学者为本本诗集写了推荐词。他们二位的推荐词充满诗意,也十分感人:

一团被恶魔扑灭的火继续在这些诗里燃烧熊熊地映照出一片星夜——哈金(哈金),诗人,小说家,波士顿大学英语系教授

这些友爱的诗歌是放在首位的小船;
万船竞发,在自由的大海中陪伴晓波。——林培瑞(Perry Link),汉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校长特聘讲座教授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孟浪 (主编)


孟浪,诗人,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创会人。
台北着有《连朝霞也是陈腐的》(1999,:唐山)、《愚行之歌》(2015,台北:秀威)等诗集多部。
主编《六四诗选》、《致命的列宁》等。

《同时代人:刘晓波纪念诗集》前言

· 孟浪 ·

书中的众多诗作,在一个真实的日子、真实的夜晚写下:黑暗已倾泻灌注这个世界,暴雨轰袭着诗人或作者的强大,闪电照亮了诗篇——对诗写者来说,眼前的一切正应证当代哲人阿甘本(Giorgio)阿甘本)所断言的,这意味着不仅要能够凝视黑暗,也要能够掠夺黑暗中的光。——同时代人的德拉在2017年7月13日之夜昭然若揭。

这是一部其内容和意义深植于文学、却又依稀充满希望地涌来的溢出文学的诗集,由确实凿凿无疑的,它不能形成一个社会文本时代文本的巨大候诊,同时又命运般地、重重地塑造了精神文本——美学文本的标靶台上。

在世纪视野内,就现代汉语(华语)圈而言,公共性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私人性的文学生活中似乎从来没有过这样一本奇特的书籍,借助这些澎湃而至的诗篇本身的动能,因一个人的死、一个人的殉难——刘晓波之死、刘晓波之殉难——同时获得精神和美学自我限制赋形,它没有弱化而必须强化介入性写作之于文学的内在道德,也挣扎着、摆脱脱着(在禁忌和文学之外),具有由所含摄影形成丰富的理应富张力的超越性的价值指归。为刘晓波,为刘晓波之死、刘晓波之殉难而写作现代新诗的文学行为,如果说,这是中国现代思想、知识和文学领域第一次井喷式发生的中国式“生命政治”的大规模觉醒,也许并非为过,只是补充力道的定义和阐释需假以时日。我们看到这样的写作,在中国展开,也发生于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日本、北美、欧洲、澳新等地区。已经发生了,正在发生,说明继续发生。

诗与政治、诗与中国在现代文明意义谱系中的恐龙般的全权型存在,诗与死亡、诗与一个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公共政治文化符号——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被死亡”,这都构成了本书中的诗人或作者——无论是为知性的思想力量,还是感性的人类热情——已面对然的文学处理主体,而诗人或作家的自觉与否,在写作行动中也因遭遇面袭来、猝不及防,成为一名高速中类“审美、宗教”伦理混成式的庄重书写。

刘晓波的死亡,发生在全世界面前直播的“政治谋杀”型死亡,于一夕之间立即引致耸立起来,一个超越人类渺小、卑鄙的“政治(国族之恶)”的巨大精神座标系,以及“挫骨扬灰”恶行的弱智愚妄,被一场大击败——刘晓波终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具有决定性质量的原点——书中的诗人或作者,多在悲痛中出离痛,愤怒中出离愤怒,于是确认或再次确认自己所在的生命位置或岗位。

这些同时代人,读到新闻的同时,分明读到了历史;叩击当下的同时,也触及了永恒。它具有写作行动、文学行动的不可逆转的载体,是文学事件的同时,也是一场心灵事件、精神事件。或许,编选出版这样一部诗集并不困难,困难也正是,这是一个需要从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角度或层面给予多元解读或理解的现代新诗选本。汉语文学史、诗歌史上稀见类似的例证,可能唯一趋向同逼近的就是二十八年前(1989)的支撑、迄今为止尚未结束的“六四诗”写作潮了。

从文学演进的路向上观察,本书呈现了这一波特殊时空条件下的诗歌创作,它与汉诗伟大传统中相当部分的类型诗歌(悼亡诗、怀人诗、咏物诗、言志诗、同题诗等)极为罕见地产生了规模效应的积极联结、承继和呼应,为一个伟大传统百年来正进行的转型转型,以充沛动力感的各异文本提供了现代想像和形式活力。

基于“同时代人”的诗性认知,阿甘本相当于“同时代人”,“是自己的同时代人”也将决绝而勇敢地与俄罗斯诗人曼德斯塔姆(奥西普)曼德尔斯塔姆)的著名诗句共鸣、共名——“我不是任何人的同时代人”!因为他们有能力保持对时代黑暗的凝视,也有能力再次在黑暗中感知到这种认知,尽管他们拉开了距离的本光,但他们却又无限地与他们拉开距离。(引自阿甘语)

刘晓波已是这样一位义无反顾的前驱者。澎湃而至的,刘晓波纪念诗的作者们呢?请翻开、请接迎后面涌来中的可能也正闪亮、发光的诗篇……

(注:本书编选收入的作者共191人,其中在上、下卷日本福德诗作出现的19人。191名作者中,5位作者佚名。本书作者现居中国,其他一些作者分别居住在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新等地。上、下卷次的划分,以刘晓波辞世的2017年7月13日之夜为界。上卷作品均写作于刘晓波在世时,主要写作于2017年6月26日他的活动战役末期消息传出、保外就医在沈阳医院期间;下卷作品均写作于刘晓波辞世当夜或,因后下卷篇幅大超过上卷,故我分成, II、III三个部分。)
查看完整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