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罗克为之而死被中共封闭至今的六期报纸
这是一本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
遇罗克(1942-1970),歌颂「中国人权先驱」和「中国的马丁‧路德‧金」。在最黑暗的文革时期,他不仅为那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出身论而死,亦是为六期《中学文革报》他写所的头版头条和其他文章而死。锦将1986年带出中国的六期《中学文革报》,全部打成电子版,一字未拉装入书本;并附上报纸照片。当时的社会环境提示是怎样的?每天发生在什么事情?这六期报纸要把您带进那个活生生的时代,让您有如亲临其境的般地熟悉。
这亦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书。不仅有遇罗克生前正常保存下的,作为判他生命证据的诗词和日记,更有遇罗锦以历史见证人的资格,以她一贯写实的文风,记录了她的哥哥遇罗克一生的成长历程——她再次加工与补充的电影文学剧本《遇罗克》,以地绘制出一个家庭政治与爱情的双重架构。
名家的字字珠玑
金钟:遇罗克在历史上留下了英名。他给中共血统论以沉重的一击,建树了一个不屈的象征,显然不是只有勇气才能到达的境界。
徐友渔:一身兼思想家和烈士两人寥若晨星,使他们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遇罗克和《出身论》的本质,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真理重于生命。
胡平:《出身论》阐述得那样严谨、清晰、深入与精辟。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真是一种奇妙无比的感觉。这个声音很可能和自己一样的孤独,但你立刻得到了理性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宋永毅:常识就是真理,就是理论;把常识说清楚了,就是重大理论贡献。对比二十年后今天的知识份子被收买现象,中国知识份子应当感到惭愧。遇罗克冒着被砍头的危险,竖立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公共知识份子的形象。
廖亦武:我忘不了最初晓得遇罗克的那种感动。那是一粒种子,我能够撑到现在,都得益于那粒种子在内地发芽和生长。“乾特重我头轻”永远是最美的诗句。如果每个中国知识人的墓碑上,都无愧地刻上这样的诗句,这个种族的遗传基因就改变了。
魏京生:遇罗克知识渊博,勤于思考,最重要的事非常勇敢,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坚持自己的言论,和那些为共产党提意见而遭遇不幸的人,有本质的区别。
李劼:遇罗克的《出身论》,是一部中国贱民的解放宣言,其意义堪与美国的黑人解放宣言相比。
万南:遇润罗克说出了人们想的而说不出来的话,说得是透彻和准确。我们现在都敢说真话了吗?今天的中国,说真话仍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也有一个梦想:每年的三月五日,成为全国性的「遇罗克日」。
任不寐:遇罗克是中国政治的先知,也是自己命运的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