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
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
强纳森.法兰岑
新经典
低库存:剩余 2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当世界颂赞的成功你不擅长,当心底欢呼的声音与大多数人不同,当挚爱与信念失去,你所关心的地方这辈子只能信仰——如何思考自己与群体间的距离?勇敢如何,相信手中微小却独特的力量!收录法兰岑美国文坛之作〈自寻烦恼?〉吴明益教授专文解析二十世纪以来,24小时发声的大众媒体、无远弗届的网际网路,逐渐深入渗透所有权的思考路径、影响我们的生活选择,让我们自动变得「一样」,社会在失去活力,个人在独立思考中失去了胆识与力量。 这14篇文章,是法兰岑打击流俗、表演「异议」的声音,是他挥别愤怒与恐惧的节奏,更是他对人生境遇、对社会谬象掷地有声的洞察与洞察。被《时代》杂志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的强纳森‧法兰岑,再一次示威文学家凝视社会的睿智凸显。在喧闹杂、五光十色的大众文化中,如何维持独特性和多样性——如何独处的问题。”(法兰岑) 1996年,法兰岑谈及「影像」(电视画面、网路)全面攻占人们接收世界讯息、与社会互动,甚至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困惑、忧心。他自己也一度忧郁地在电视前的马铃薯上变得瘫痪,第三本小说《修改》因而难产。那段时间里,他提不起劲写作、打不起精神阅读,注意力集中在视线画面上,纯粹的文字阅读不再能引起他的动力(从小到大,他一直在读了解世界与人生审视,读找回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让人生活失去与自己对话的能力。沙发上的马铃薯不断接收着过眼云式烟的资讯,心灵却益发感觉空虚。在失去读者身份的痛苦与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烈下,他恐惧、愤怒,充满困惑,同时却知道散书作家哀叹文化已死只是自掘坟墓。最后,他从众多矛盾中看到了自己的路,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迷雾。 写作和阅读,要透过「独处」来完成。在独处中我们得到安慰、看到幽默、了解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动,想像文字目前出的画面,思考那些「无用之用、实为大用」的事,沉淀出关于安顿自我、联系群己,甚至是关于人生的一切。这些都需要专注,需要独处。收在这本书中的文章中,还包括:提到「隐私」都高呼防护的大多数人,真分得清何者为侵犯、何者是假维护之名而进行的侵犯吗?「邮政系统」失灵意味着我情感联系的失灵,新科技如何无法取代。在「一周」这集个人健康与国家健康在现场的情况下,国家健康似乎比个人健康更接近临危危机。「联邦监狱」 ,到底是对囚犯的囚禁,还是政治魔爪的延伸?为了推广文化商品而做的宣传,我们曾见过它实际上悖离文化的一面?至少有三篇文章,来自不同的针对谈他做小说作家和读者,对文学小说的观点与思辨。以及,法兰岑与父亲、智父失智之间的大脑之间,想靠近却不能靠近,想割离又不能割离的复杂心情。本书正式出版于《修改》之后,但书中的文章修改半写成于《》之前,再过七年,《自由》问世。我们得见一位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份子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