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产品信息
1 / 1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

林房雄 (はやしふさお)

八旗文化

缺货

常规价格 $39.00
常规价格 促销价 $39.00
促销 售罄
结账时计算的运费
内容简介 |

◎日本战后右翼经典——《东亚战争肯定论》——全新修订版◎

「本书是无与伦比的历史杰作,行文风格充满诗意。

像这样的史书,是我最近从未见过的。

它真正吸引了日本与日本人的生命。”

──三岛 由纪夫

战胜国史观的压迫,

日本人坚信自己并建立了东亚战争史观,能够说服我们吗?

中国世界又懂得了,来自战败者的申辩与呐喊?

======================

█林房雄认为:「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不是为了合理化日本迄今为止所走的脚步。

就是为了抵抗『历史伪造品』与『全面否定、丑化民族精神』而书写。」

关于大东亚战争,台湾长期以来习惯在「日本先进侵略中国」的框架下理解,但这只是历史的其中一个方面。林房雄认为,大东亚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现代化进程的结果,它并不是一场单独的战争,而是一场「持续百年的连续战争」中的一部分——林房雄称其为「东亚百年战争」。

「东亚百年战争」自幕末开始,终于获得大东亚战争,其核心是日本为「抵抗西方列强攻击亚洲」而发起的反击战争。

面對西力東漸,日本奮起反抗,選擇開國、展開明治維新,卻依然不被列強重視,幕末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始終無法修改;為了鞏固朝鮮、增加國防戰略縱深以抵禦列強,日本悍然出擊,在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以小搏大,却没有获得实际利益;面对亚洲的强硬持续的侵略,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却发动日中战争、进攻南洋,破坏了列强建立的殖民地结构,但代价却是背负所有侵略东亚的战争主张,日本的民族精神更加被丑化。

在日本坚决发动的“东亚百年战争”中,从日战、日俄战争、兼并朝鲜、到满洲进攻事却变、日中战、南洋,日本好几场战争中取胜,并不是最后的胜利家,欧美列强在东亚的压力依然巨大。开始逐步进展的“帝国主义侵略”,不过是“受挫的出击”,导致日本一步步走向悲惨命运的结局。

本书写作背景在战争结束后,日本战败的同时,也丧失了国家意识,随着大帝国日本的崩溃,其所拥有的一切都被认为是坏事。战败而进行的「亿总忏悔」使明治维新到战败结束的历史都受到强烈反省、谴责,因此导致日本被迫接受来自美国、苏联、中共占领的战争史观。因此,林雄房在1960年代即主张:日本应建立属于自己的「大东亚战争史观」。

林房雄认为大东亚战争并非全然是罪恶的,其隐匿的意义十分必要,才要“坚决”捍卫战争。如果将其阐述放回战后1960年代的时空背景,他对于“大东亚战争”的“肯”定”,存在着以日本自身主体为出发点,展现国家“进步”思想、建立独特的日本的战前史观的意义;而这也来自明治时代的老人,对当时“战中派”中年与“败战世代”青年的反击。

重要的是,林房雄让日本有肯定「恶」的勇气——肯定了「过去的恶」,才能继续往前走。我们也可以由这个「肯定」,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因此,林房雄真正想「肯定」的,不只是「大东亚战争」,而是「日本」这个国家。也难怪三岛由纪夫发行会由热心的喟感叹:「本书是无与伦比的历史杰作,行文风格充满诗意。它真正鲜活地捕捉到了日本与日本人的生命!」

======================

█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属于「日本的」悲壮命运?

关于东亚战争,你必须要了解「东亚百年战争」的始末

◎第一步「改变」面对:「西力东渐」,日本为「平安夷」而「开国」

日本在幕末与西方列强的冲突中,萨摩、长州两藩虽然在萨英战争与马关战争中败北,但却表现出了超乎西方的强烈抵抗,使得列强认为不可能武力占领日本,无法像对待亚洲其他国家一样直接将日本殖民地化,只能退缩而采取渐进的策略。

而当年「思考的日本人」们都知道,以觊觎日本来说,英国与法国都是一样的「夷狄」。把内乱牵扯到最小程度,不给他们可趁之机至为重要。为了「劫夷」必得「开国」,开国」就是储备未来实力的手段,同时,也拉开了序贯「东亚战争」的幕布。

◎第二步「拓展」:面对持续强烈的国际压力,终于在明治维新后展开应对

明治维新是基于「奋力抵抗英法的谋略与压力」自觉与方针达成的。而在明治维新之后持续的「东亚百年战争」,其全部过程不能简单地以日本经过维新后「便开始进行向外扩张」来理解——来自「欧美列强」的压力,才是触动发明治维新这个「复杂的变革」的主因,且没有明治维新成功成功而消解。

那些一连串所谓“对外扩张”的事件,都是在强烈的“国际压力”下发生的,尽管日本人拼命做出反应,但要求却逐年增加、然后组织化,最终引发了东亚战争的纵败而无悔、属于日本的悲壮的命运战争。

◎第三步「败战」:东亚战争vs太平洋战争,与美国的正面对决以失败告终

美国的亚洲政策是建立在「把太平洋变成白人的海洋」的「白色太平洋」构想上的。日俄战争之后,美国便视日本为太平洋上的假想敌,花了近三十年的布局,一步步称霸太平洋。相对的,日本头皮一直走在抵抗欧美列强侵略亚洲、建立「亚洲人的亚洲」,名为「大东亚共荣圈」的道路。不过,由于一战时加入协约国获得巨大利益,大正时期的日本靠着英美调和、加入西方列强的路线,享受了一段繁荣与「大正自由主义」的时光。

但日中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蒋介石援助的援助使日本的舆论开始将其视为敌对国家,认为“不打败美、英就无法使蒋介石屈服”的意见逐渐扩大。然而,美国的开战意图先发制人,在良好时机的战争准备之后,美国就展开了实际行动石油运输,将日本逼入绝境。日本被迫吃下饵料,引发了珍珠港事变。美国的“白色太平洋”与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于去年十二月正面对决。美国将抗战称为“太平洋战争”,日本则称为“大东亚战争”。

◎第四步「预测」:东亚百年战争的大旗在战后将传承给中国

日本发起的“东亚百年战争”结束后,许多国家因日本的战败而独立、加入联合国。只是独立并不等于解放与繁荣,那些新兴国家是所谓的“低开发国家”,本身也有困难;在新兴诸国中最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和国,可以说亚洲、非洲新兴独立国家的人气与希望,都集中在这个新帝国,当时的中国也自认是这些新兴国家的“希望之星”。为此,中国日益强调反美主义,同时必须展开反苏联斗争,这就是“中共的悲壮使命”。

作者认为,今天的中国面对西方国家进入亚洲的态度,恰似战前的日本帝国对抗。势力势力入侵日本亚洲的「东亚百年战争」的大旗,无预期地从日本手中传递了战后新崛起的中国。如果未来在东方要发生战争,主角已经不会是帝国,而是中共帝国。现在以及未来近期的日本,在任何一点上都没有成为战争主要动力的条件与实力。

作者简介 |

林房雄(Fusao Hayashi)

本名后藤寿夫,日本小说家、文学批评家。

林房雄曾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但于1925年离开学校,以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的身分登文坛,把精力投入到左派政治和艺术中,其后多项因参与左派运动被检出入狱。1932年出狱后发表《青年》,参与思想「转向」,1935年创作《关系》 《主义者的笔记》,宣布不再支持马克思,并于1936年开始中断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一切联系,发表《无产阶级文学作家歇业》宣言。林房雄在战后以「白井明主义」为笔名从事写作,由此可见于当时盛行的左翼论述,其对日本无疑给日本带来了新的生命。

林房雄对于左翼的批判性论点,同时也得到了日文豪三岛由纪夫的共鸣。二者于1947年在《新晚报》编辑部相遇,之后持续交流;三岛于1963年创作了《林房雄论》,评论其行为与作品,并于1966年将彼此之间的对谈集结出版为《对话•日本人论》。三岛由纪夫于1970年切腹后,林房雄担任三岛由纪夫追悼会的邀请集发起人代表,并在吊唁中写道:“不等盛开的樱花,自己散落。”

林房雄毕生著作甚丰,1963至1965年在《中央公论》杂志上连载的《大东亚战争坚决论》在日本引起极大争论,即使在出版几十年后,争议也依然存在。其他著作包括:《青年·文明开化》(夏目书房,2003)、《天的起源》(夏目书房, 2002)、《青年:伊藤博文与井上馨的青春世代》(德间书房,1986)、《现代史的证言》(日本及日本人社,1981)、《悲伤的琴声:给三岛由纪夫的镇魂歌》(文艺春秋,1972)、《林房雄评论集》(浪曼,1972-1974)等。

查看完整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