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产品信息
1 / 1

两种心灵:人类学家对精神医学的观察

两种心灵:人类学家对精神医学的观察

谭亚鲁曼

左岸

低库存:剩余 1

常规价格 $36.00
常规价格 促销价 $36.00
促销 售罄
结账时计算的运费

这是关于精神医学的文化研究,也是一部精神医学的近代史精神医师如何成为医师,精神病人又是如何成为病人? 我们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将会决定如何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我总想,一旦我能够患上精神病,事情就简单多了。但是,我仍然会看到那里有一个『人』。」这是一个精神科病房的新进住院医师在面对患者时的内心挣扎,也许也是我们的。涉及所以精神疾病的社会关注会有许多争议——我们希望将精神疾病患者视为理性、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人;但我们不确定是否可以。 因为我们不确定是否认识精神疾病。它是一种上的病,还是社会上目前流行的病?它存在于大脑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浓度的改变,还是存在于我们的心智以及对他人的情绪反应?但无论如何,受苦是真实的。 《两种心灵》是人类学家对精神科医师、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精神医学的田野观察和思考。《两种心灵》是指美国80、90年代精神科医师患者面对两种不同的治疗模式,也可以说是思考方式:一种是基于生物医学,以药物为主的治疗;一种是基于精华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有各自的训练方式,却又涉及了社会上一般人如何看待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 care)的介入而失去了平衡。 身体为医疗/心理学家,鲁曼进入精神人类医生的养成场域和工作现场进行田野研究;她观察精神科医师,也观察精神科医师如何面对他们的病人。她带我们理解这两种模式如何影响精神科医师感觉和思考的方式。宗教学出身的鲁曼借用基督神学的「受苦」概念,她认为生物医学模式和对话治疗模式二者缺一不可,但若精神医学下生物医学模式,而社会上大多数人也把精神疾病只视为一种疾病,那么患者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呢?会想成为医生,是因为身体人们想要帮助受苦之人。但精神医学对道德的解释是复杂的。当医(学)生们开始逐步成为有能力医治他人的人时,他们所受的训练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面对自己?而影响医病的,除了医疗实践的不同模式,是不是也与医疗系统与政策有关? 鲁曼对病人和医师的深入访谈、公私立精神医院的实地踏查,她用人类学的洞察力,给我们重新赋予了精神医学的世界、精神科医师的不安和困惑,以及这个领域的变迁是如何影响了广大的医师和病人。人类学家用参与观察的方式,解析了那个时代精神医学的文化现象,也记录了精神医学变革的历史过程。她在观察精神科医师的过程中自言自语,她「开始用不同的方式观看人」,而她也「确实看到了不同的人」了。鲁曼试图理解精神科医师如何观看,因为如何「观看」关乎我们会「看到什么」。 我们知道精神上的苦痛是否确实患有「疾病」,也没有办法一劳永逸地断定一个人是否无法患忧郁症。但我们理解、感知问这些疾病的方式,会影响我们的作为,以及我们面对受苦者的方式。而最终我们会发现,精神医学的存在对我们最深切的道德拷问:是什么使一个人(人)成为人(人)?而医疗怎样的条件,才能维持其理想的道德实践?++++ 「人是简单的。我们浏览自己闭塞的过往,浏览过往的众声吵杂他们的悲痛。我们能听见的,往往只能和我们聚焦的声音。精神科医师被教导用特殊的方式描述:他们会听到我们大部分的人听到不见的讯号,会寻找我们大部分的人看不见的模式。……一个年轻的精神科医师如何学习成为他的病人的医师?这就是本书所要的故事。」精神医学具有无法遏制的吸引力,因为它一直在改变你理解人类经验的方式。它让你躲进常规行为后的密室,让一窥日常生活有礼接触背后,那些真实而古怪的人类情感。──谭亚·鲁曼吴易澄,杜伦大学人类学博士、新竹马偕精神科医师 —————————————————审审订得奖记录 人文人类学学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维克多特纳人类学写作奖) 博耶心理人类学奖(博耶心理人类学奖) 名人推荐 王浩威,资深精神科医师、作家吴佳轩,资深精神科医师、作家李舒中,长庚大学医学系人文及社会医学科助理教授周仁宇,精神分析师、学博士、儿童精神科医师陈嘉新,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员、法国分析空间学会临床精神分析师 彭荣邦,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杨添围,台北市立医院松德院区联合 廖福源,伊甸基金会活泉之家暨精神疾病护理者专线主任恩洁,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蔡友月,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生物医学科技研发中心合副研究员 —————————————————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我是全民健保实施那一年开始接受精神科住院医师培训,对因此介绍美国精神医学主流如何从精神分析转向生物精神医学,以及保险公司的管理式照护如何影响医病关系,感同身受。鲁尔曼的作品,令我有深深的「乡愁」,更关心精神医学者不可缺失的杰作。——吴佳璇,资深精神科医师、作家 鲁曼教授的研究一向掌握了国家志业与行动之间的平衡。本书聚焦专业社会化、精神医疗救助减轻更迭的社会训练与意涵、患精神病医疗的实务需求等,是值得阅读的一本机构国家志佳作。——李舒中,长庚大学医学系人文及社会医学科助理教授作者将对的视野合成一层又一层立体标记的图像:生物精神医学/精神分析;参与/观察;实务/理论;科学/准备。这让我们得到了由精神科训练的精采故事,看到里面所隐藏的专业文化、时代意识与人性本质。——周仁宇,精神分析师、人类学博士、儿童精神科医师 对于一个精神科专科医师兼科技与社会认知如我,阅读《心灵心灵》唤起了许多滋味复杂的回忆。 参数异化于高夫曼笔下异化受苦之人的精神病院,鲁曼透过精神科学徒的目光,揭露百年来身二元对立的病源学理论依然形塑当代精神医疗的样貌,而法规、健保制度、管理逻辑,及病患终将归返的社群的理解与关怀力,亦着着心灵在医疗体制中被对待的方式。这无疑是多力道的决定。──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员、法国分析空间学会临床精神分析师 人的精神受苦是复杂的,不过当代精神医学对它的理解与接应却愈来愈平淡。作者不仅第一手见证了这一重大变化,也以响亮的语言帮助我们了解箇中转折。在这个医疗全球化的年代,我们不是局外人,也因此更需要从了解中突围。——彭荣邦,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副教授还有别于反精神医学观点,本书的人类学观察,增强同理精神医学、也同理精神科医师的关注。正因如此,精神医学同业可以透过人类学者映射所出的镜中影像,看看自己,与我们的专业。——杨添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 我们指出人们的疯狂,但事实上我们能去多少疯狂来的援助呢?在不同专业监督的下,又失去了我们该留下的实践吗?这本书指出了距离让他们远离病痛、理解人们如何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还有很远的距离告诉我们。我认为作者要我们的是:「谦卑吧!向病人的苦痛不停地学习吧!」──廖福源,伊甸基金会活泉之家兼精神疾病照顾者专线主任 精神疾病是人类永远没有疫苗的疫情,其社会性与特殊性固然重要,但疯狂本身的真实性无法重视,也是作者鲁曼的核心关切。每一个精神科医师都需要有自己的心理治疗,她们两种冲突迫切且不渴求历史的价值体系日夜忍耐。这就是这本精彩的民族志的主题。——赵恩洁,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鲁曼将田野的视野从「部落」的萨满,移向现代精神医师的培训过程,必然于全球药厂、管理式照护的兴起。相反文化相对论直接否认/或对精神疾病的本体存在略而不谈,本书剖析成为一个美国精神科医师是如何夹在两个知识风暴的灰色地带,为精神医学专业认同、受苦的生命与道德责任提出了睿智的思考与洞见。——蔡友月,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生物医学科技中心研发副研究员

查看完整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