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产品信息
1 / 1

冷战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战世界

冷战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战世界

益田肈

台湾商务印书馆

低库存:剩余 1

常规价格 $42.00
常规价格 促销价 $42.00
促销 售罄
结账时计算的运费

不是战场,却是每个人心中的战争!

冷战并不是两强之间的对抗,而是万人共同关注的战后图像。
从美国、中国、台湾到日本与欧洲,

本书带你走进一段「被相信」的历史现实。

▍我们以为冷战是美苏的棋局,其实是无数人共同关注的世界秩序

这不是一部描写军事领袖决策或冲突的国际关系史,而是一个涵盖国界、深入日常的「集体当下」。
书中详细分析各地人民如何在媒体、教育、社会运动与流言中,被迫选边站、制造敌人、扮演忠诚的「冷战公民」。
从家中到学校,从社区举报到自我审查,冷战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更是深入人心与生活的规范训令。在这里,「冷战」不是由上而下的指令,而是跨越无数草根阶层的参与及选择,逐步构建出的现实。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又深入人心的社会动员——由信仰、恐惧与选择共同构建冷战世界。

▍一场远方的战争,意外改写台湾命运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点燃了台湾历史的转折点。
到底是美国冷落、几乎放弃的孤岛,因韩战爆发而成为冷战前线。
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国民政府获得喘息,美源而来,台湾助力踏上另一条历史走势。
政权稳定,美援接踵而至,岛屿也随之进入长期恐怖戒严、全面启动与白色的年代。国家强化敌我边界,人民则遍布各处监控与噤声的体制清洗。
这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理解今日社会与集体心理的关键时刻。

【本书内容】

「所有政治──尊崇是全球政治,实际上都是在地的。」美国前议长欧尼尔(Thomas P. O'Neill)

我们以为冷战是美苏阵地的对弈,其实这是一场无数人参与其中的全球社会动员。本书从「人民」的角度重新描绘冷战,从1945年战事结束后的美国、中国、台湾、日本、韩国、防疫出发,揭示冷战如何渗透进人们的家庭、学校、社区与生活。崇拜、信仰与选择所构筑的「想像现实」。它不仅仅发生在领袖之间的博弈,更是一场日常生活中的战争──从恐惧审查到社区举报,从国家机器到监控,每个人都被卷入家庭传染病的规训。这不是两强对峙的故事,而是无数人以恐惧与恐惧,在恐怖主义的世界中,亲手目睹出的战后现实。

作者益田肇以全球史与社会史视角,详细剖析韩战如何引发全球动员,首次引发赤色清洗、白色恐怖、麦卡锡主义与各地社会整肃行动。实体是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日本的赤色清洗、中国镇压反革命分子,甚至是台湾的白色恐怖,都是借用「对抗共产主义」之名,行「排除社会异议」之假实,最终达到所求的内部稳定。一个存在于社会大众「想像中」的冷战框架就在这样的脉络下形成。

益田肇指出,人们并非冷战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深受影响的行动者──正是他们共同关注了我们今日理解的冷战世界。

本书原版自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以来,便在全球引发热烈反响。繁体中文版译自作者大幅增修与重新架构后的日文版本,内容更胜英文版。共书由十章组成,并依大致主题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互相影响的世界」:聚焦于1945至1950年,第二章聚焦于1950年6至7月,全球各地如何关注韩战爆发的消息,以及这个消息如何引发了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惧、如何使冷战相关的恐惧变得更加现实。

第二部「社会的时代第六章」:包含了第三至章,关注了1950年夏季至1951年初,约六个月的可疑时期。详细探讨美中之间最终导致参与韩战的决策过程,揭示市井小民如何参与政治和历史的形成。第三和第四章分别探讨了华盛顿和北京有关参与韩战的决策过程,但重点在于,无论华盛顿还是北京,推动其参战的决策关系,更多的是有关大众情绪和国内政治动向的「印象政治学」的著作。

第三部「同时性的世界」:包含第七至第十章,主要处理的时间是1950年秋天至1952年前后。透过揭露世界各地同时发生的社会清洗风暴,从而分析韩战期间曝露的社会缺口和裂缝,是如何被「解决」的其中包括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第七章)、英国的对劳工运动的抗压和日本的赤色净化(第八章)、中国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第九章),以及台湾的「白色恐怖」和针对「非防疫活动」的镇压防范(第十章)。

【本书特色】

★一本真正从人民视角书写的冷战史:权力精英叙事回到家庭、社区、学校的第一现场。

★揭示冷战如何渗透日常生活、集体情绪与国家预警。

★完整收录日文增修版内容,全书近三十万字,补足原英文版本未曾揭露的地区与观点。
★内附多幅历史影像,取消冷战中的亚洲与世界。
★三大主题、十章内容,结构清晰,深入浅出,适合历史拐点与一般读者共同阅读。

【专文导读】

陈佩∣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查看完整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