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的业务: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形成的
生老病死的业务: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形成的
陈纯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低库存:剩余 1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 美国社会学会2013年度“亚洲研究最佳著作奖” ★ 社会研究协会2012年度“全球化研究最佳著作奖” ★ “玛丽·道格拉斯图书奖”提名 ====================================================作者通过在上海等地进行的深入推进的民族志访谈,了解了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在避谈死亡的文化禁忌下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一个政治。书中提出记录的“文化按钮互动模型”,对市场起源进行了具体而微观的文化阐释,表现为共享价值观同样面向学术界外部的读者,包括人寿保险公司、经理和代理人,计划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想要拓展海外业务的中国公司员工,以及希望中国文化如何影响我们了解思想和读者的行为。 ================================================== 学者推荐:================================================ 陈纯菁教授的这部著作始于田野(field work),却又超越了田野(field)站点),为我们精心构建了中国寿险市场上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理性的碰撞整合、全球化与本土经济化力量的纵横博弈、历史形塑的相应国家与未来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堪称新兴市场形成了史的精美画卷,也为如何进行中西学界之间的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符平教授 可以说,《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中译本的出版给中国社会学带来了中国社会学,特别是给了四分之一期的中国文化社会学,带来一股清风。作者用其警报和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简洁规范的行文方式,探讨了中国人寿保险业形态这种基于“工具箱”视角的经验发现,拓展了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也为解释中国社会的关系特征注入了惊人的新解。同时,作为一本精良的社会学定性研究范本,相信在研究生及学者中一定能寻找知音、捕捉佳碑。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周怡教授 陈纯菁精彩的民族志研究,把文化与经济是否兼容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精辟剖析了与国际营销模式不兼容的中国文化(“本土话题禁忌”)如何塑造了新的营销模式的过程《生老病死的生意》是一部富有理论创见的著作,选题新颖,资料详实,转型严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量级的贡献。我相信,这将成为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王宁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