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德奥世纪末的美学景观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德奥世纪末的美学景观
李双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低库存:剩余 1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在现代文化孕育而生的世纪之末,那些离经道的创作者偏爱夕阳西沉时放射出的流光异彩,在爱欲死亡聚合的网里寻找剔除凡俗的异类快感,以人工造就的声色幻象来统治工业时代与庸众社会的枯索无聊。是一时之势,是一代之才,可追怀,不可追回。此时势才情,在彼时的欧洲文化空间里,又因流变和色彩。正因为回望容易将那层次丰富的焦点看成华丽却模糊的一片,个性拨须开繁茂的文本丛林溯源而上,看到其中那些曲折与深邃。 德奥的世纪末,在这部片迷离动人的孟中,代表了对反叛再反叛、由忧思推忧思的层次。这里有尼采的天空,以生命哲学的寥廓清冷,照见颓废艺术的画地自囚。这里有弗洛伊德的躺椅,以精神分析的犀利敏锐,洞情细致欲与社会之间的纠葛牵动。这里有诗人的感喟,发梦中痴语,又传人间思慕。这里有小说家的描画,描没落之象,而寄嘲讽之识。这里有剧作家的营造,演欲的起灭,也显幻象的立破。那飞扬动魄的先锋美学能量,自其发源地传递至此,改了力道,却也增添了向度,依然向外部冲击着现代性的桎梏,但也向内反作用于自身而显出审美自省。世纪之末,德奥意蕴,岂止华丽! 本书搁置“世纪末”与“现代主义”概念之间的纠葛,潮流线索从1880年至1910年以现代意识、颓废主题、倾向为特征的“世纪末”美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密切关联,超越具体流派之争而着眼于整个现代文化的创生机制,从而提示审美现代性——而非文学史的现代主义——的性历史展开过程。以欧洲范围的世纪末思潮表现出的共性为出发点,道德研究德奥的世纪末创作者们凭借各种的思想资源、社会生态和创作手段对世纪末思潮进行了“充实与改造”。打破惯用的文学史巅峰而集中于突出德奥世纪末美学的几个最有特色的主题,从而中央起一般会被划分为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托马斯·曼、霍夫斯塔曼尔、弗兰克·魏德金德、施尼茨勒,还有少为人知,但以各自的方式展示德奥世纪末对德国作家的批评,包括利奥波 尔德·安德里安、斯塔尼斯拉夫·舒布施瓦夫斯基、弗兰西斯卡·祖·雷文特罗等。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也在增强我们对德国现代文学发展谱系的认知。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