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构与现实之间:20世纪青少年的文学、现代主义与民主
在虚构与现实之间:20世纪青少年的文学、现代主义与民主
[法]魏简 / 杨彩杰 / 杜卿 / 包世一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低库存:剩余 5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卡夫卡、布莱希特、谢阁兰、鲁迅、老舍世界文学大师如何叙写中国相似的我们又将如何虚构中的现实……【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夫卡的《中国长城》、鲁迅的《阿Q正传》、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和老舍的《茶馆》这五部关于中国的虚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五部作品共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中国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分段建造了长城、四川的好人、皇城中的外国人、江南的阿Q与北京的茶馆,均成为塑造中国之“20世纪青年的文学、主义现代和民主”的中国想象。 《阿Q正传》和《茶馆》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中鲁迅把文学化约成充满绝望的、痛苦的、几乎不可传递的呐喊,老舍则隐隐呼唤着自我断绝;而三欧洲部作家所创作的中国断了“异域情调”的陈腔滥调,成功超越文化差异,将有关中国的文学记录纳入民主世界文学的整体困境。五部作品互相对照,体现现代主义文学的弥足珍贵之处正在于它对民主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反思。本书既将虚构视为一个人类学现实,又进行社会历史学的分析,作者魏简邀请读者通过阅读,参与到一种新的阅读空间的创设行动中来。···我们非常愿意未来对中国的虚构文学,以及关于中国的虚构文学的研究,能以魏简理作为当下的讨论作为起点。——苏源熙(Haun Saussy),耶鲁大学教授,美国比较文学学会长···【编辑推荐】本书从研究方法上看,回顾了20世纪少年的中国与欧洲文学,将文学、历史与政治思想研究相结合,空间跨度、学科跨度颇大;分别分析、并置对比了构建起虚构的中国空间的五个特殊文本,透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根本联系。 ◆提出了丰富的创见的阐释。作者从虚构的民主实践与权力的虚构性质两个方面阐释了文学与虚构的关系,将争辩虚构视为一种“行动”,不仅反思了作品内在的民主,同时也反思了文本本身的状态。这些阐释诠释超越了单纯的“介入性文学”和“纯文学”之,令人耳目一新。 ◆在任何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都备受关注、发人深思,而本书所研究的20世纪这一历史节点对中国读者来说,亦是关注焦点书籍。不仅为中国读者再次理解鲁迅、老舍等名家及五四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理解那些生死存亡、内忧外患的政治思想和历史现实提供了新的资料、启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