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尽头遇到松茸
在世界尽头遇到松茸
安清 Anna Lowenhaupt Tsing
二十张出版
2024年3月6日
低库存:剩余 2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据说,过去五年原子弹摧毁了广岛后,
在一片破残地景中最先出现的生物就是松茸。”
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RAI)
最高荣誉赫胥黎奖章得主──安清──经典著作
当经济增长达到极限,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就会成为现代人生活常态──
在人类时代,蘑菇类不受控的生命力是礼物,也是指引。
中央零碎的地景、时钟的时间、物种之间的关注点关注达尔文式的适者生存、进步主义与衰退的大师之作!
我们毗邻的世界,正处于世界的危殆状态。在目睹污染环境、大规模灭绝与气候变化迁徙后,人类还能承受一定程度的人类为扰动吗?尽管有讨论永续发展,我们还有多少机会能留下居住的环境给后代子孙?
对此,人类学家明确提出,松茸这个独特的物种,让我们在萝卜环境中找到共存的可能性,以及合作生存之道。
「据说,过去五年原子弹摧毁了广岛后,
在一片破残地景中最先出现的生物就是松茸。”
与许多人的认知不同,松茸并非只能在没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相反,松茸常发迹于受到严重干扰的森林,并通过自身滋养营养的能力,帮助森林人类在受干扰的地区犹能茁壮成长。
而在日本,松茸之于文化与社会的意义,更是超越了它的蘑菇类身分。松茸是大众钟情的秋季标签,既激发了历史怀旧之情,也是高贵的贺礼。值得注意的是,虽珍稀价昂,松茸却完全无法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现踪与否,全靠机缘与巧合。
也就是说,松茸是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无心插柳的结果。而在残破地景上生长的松茸,所指引的是一种更为流畅的生活想象,包含了对所有生命与非生命的关注。
“令人好奇的心可说是在这个危急的时代里合作生存的船舶条件。”
从经济活动、人类学、生态学面向三个研究,安清在广泛的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奥勒冈州、中国云南,以及芬兰拉普兰地区的田野调查中,回顾了松茸从生成到消费端的商品供应链形成的过程。她描绘了松茸如何在美国废弃的工业林地破土而出,经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采采者采集,成为双方高度较劲的竞价品,接着在累积层价值之后的亚太中间人「转译」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意涵的馈赠物品,传达赠礼者不言而喻的讯息。
安清敏锐地注意到,从严重的被采集物,化为停滞逻辑中的商品进入日本,首先成为关联的食物,松茸的身体分转换实际上最初的图像实际上是涵盖异种经济、多种生活方式的聚集与创造,是由族群政治、历史记忆、全球化、政治秩序、科学知识、森林地景、生态相互作用关系等一切事物纠缠在一起的宏观。
「进步是埋头往前的行军队伍,
硬是为了其他性质的时间全拖进它的韵律贸易。
如果能抛开这个强力节拍,我们或许能察觉出其他时间模式。」
然而,透过聚焦松茸的生存发展,安清不仅停止于拓展我们对已知世界的想像。首先,松茸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不可能单独存在,并始终在物种之内与之间的合作中转变。她提醒,经济学与生态学长期以来将生存简化为竞争的生态,让人们违背事实地幻想,人类可以独自生存。
在此之上,安清进一步点出,在经济要增长、科学要进步等单线进步的叙述仍深入植根于人们关注的情况下,松茸的故事可以据此得出:如果松茸产链的存续,取决于层层协调和一定的开放程度──她以复音音乐为比喻,揭露当人类追求统一协调、单一观点的音乐形式,尝试不再去遥远的独立却同时进行的旋律,意识到和谐与不和谐如何共存时,便能跳脱只于焦点成长的单一路径,找到多种不同未来的方式。
在人类世界的当下,不以进步发展为前提的崩溃会怎样?人类如何与各物种保护有互不协调、但又掠夺的关系?贯穿一篇传染病的故事,安清央行起生态、经济、政治格局的视野,审慎检视过度粗略的简化论。本书中提供了传染病原创的观点,促使我们重新寻找对世界的好奇与。
获奖纪录
★2016年人文人类学协会(SHA)维克多·透纳奖民族志类写作(Victor Turner Priest in Ethnographywriting)年度得主
★2016年文化人类学协会(SCA)葛雷格里·贝特森奖(Gregory Bateson Prize)得主
★2015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最佳好书
★2015年美国「Flavorwire」网站评选年度最佳大学出版品
★2015年《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年度最佳非虚构商业经济类、科普类好书
联合推荐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总编辑
李宜泽|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副教授兼主任
林益仁|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教授
洪广冀|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副教授
徐振辅|作家、《驯羊记》作者
张君瑞|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黄宗洁|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文学系教授
黄瀚峣|作家、《没口之河》作者
蔡晏霖|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
颜圣纮|国立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按姓氏笔画排列)
「一朵朵珍稀昂贵且有类似的松茸,若真菌界的钻石,引无数人竞折腰。松茸无法跨越人工种植,必须生长于被人类极大扰动过的土地,串起所谓『人类世界』时代无人不包的经济、贸易、社会、文化、战争、地理、生态、族群的领域。通书无一赘场,作者横跨人类学的宽展素养为读者打开了一道既庞大又微细的视窗。”──古碧玲,《上下游副刊》总编辑
「人类学家最重要的任务,将熟悉的生活世界集中绘画拆解,再以文化共感的视角在叙述的土壤上将其重新整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废墟中生长的松茸与人类学者同样的生命意义。安清以静止的感官和行动者角度的叙事,促使我们跟随松茸展开秘密生活:透过菌丝路径,链接采集者的劳动与美食家的鼻尖;跨越贸易与贸易,从日本出发到东南亚;在人为扰动下转译不同的观点,并重新体现森林的超越力量。涉松茸,安清在当代多物种灭绝战争与本体论关系转向外侧,展示了人类学家链接宇宙的迷人能力,并让我们发现,南方的南方可能不是废墟,而是另一个世界的起点。」──李宜泽,国立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学系教授副兼主任
《在世界尽头面对松茸》是本奇书。在写作格式上,人类学者安清以随笔的方式,将诗意地道出人们与松茸相遇、松茸而各自相遇的故事。安清的笔触轻盈,以此的话,她,仿佛一首复音音乐(和弦),但一字一句引人深思。她想要回答的就是,在这人类生活已牵动了自然的问题,说不定让人类这个物种,灭绝其他计数的物种,共同毁灭的东南,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视野,看待这个世界,相当于人类在被食用的位置。是要打掉重练吗?还是暗示随波逐流?安清建议,连同从那些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圈出的『』得到天启,我们可以行动低下身来,跟在次生林中从而可能发现的松,好好学习。
因为安清的文字与境界实在不落俗套,让该书的翻译成为莫大的挑战。本由二十张出版社重出的中译版,经过清华大学人类所的林立浩教授逐字逐句仔细心改写与审订,为贴近原著的版本。浩立教授为多物种志的中断,同时审也是饶舌歌手;经他修改的文字,相似原著一般,有种奇特的节奏感,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莫大的乐趣。”──洪广冀,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副教授
「在我们这个时代,跨物种的邂逅相当引人入胜。人们总想从物种身上『汲取教训或启示』。但就在此时,他者不断地默默地在调教你的感性与觉察。唯有打开心灵的窗口,方能允许感性分子的其他线索参与到破坏你的世界。安清的松茸记录的就是这样的过程。」──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君瑞
「围绕着松茸这个关键词所展开的《在世界尽头遇到松茸》,是一部『不只是人』(超过人类)的人类学经典。近来习惯于『可规模性』的世界、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及影响——无论是理所当然还是批评反省——的读者,安清在书中所呈现的,既非和谐亦非竞以扰动为主题的生态学;以及松茸森林跨越跨族群、跨物种而聚合关系的,周期性活动、周期性韵律的聚合体图像,无疑会带来思维上的冲击。但不必担心一不小心迷失在这座由文字构筑的森林采集中,因为安清以清晰的理路,层层传递进地先跨越民族志的视觉,由奥勒冈开放票地的拍卖场景,带出了不同身分背景的采集人、买家、外勤业务之间,牵系又相互纠缠的视线;继而将视野移转至中国云南、日本里山等地的松茸森林,纵贯它们各自的不同形态之扰动,让我们看到除了松茸、松树、采集人这几个主角之外,那些在文字中惊鸿一瞥的拐角糖花、云杉小墨天牛、云杉小墨天牛、囊材线虫、灰面、囊鼠、鹿松与松茸,也都在森林这个庞大的聚合体中相互纠缠着。若能觉察到这一切的韵律,听见它们各自的旋律,我们才能真正把自己摄入以『污染』及『扰动』为生命常态的世界,并调整过去对于物种及身体分的认知定义、对人与自然的单调想像──而觉察的起点,正如看到一朵松茸开始从──黄宗洁,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