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中国:邓嗣禹回忆录
重访中国:邓嗣禹回忆录
邓嗣禹
三民
低库存:剩余 1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来自两个世界的眼睛
一位美籍华裔教授的文革中国观察
「我忍不住流眼泪,可能是因为回到阔别二十四年的祖国而兴奋,也可能是因为恐惧——我的朋友们警告说,我可能会被中国共产党扣押。」
邓嗣禹清末出生于湖南,毕业于燕京大学,抗战爆发后赴美留学,因战事期间短暂返回国执教,此后一直留在美国工作与生活。
中共建政以后,与美国陷入困境。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为了拉拢中共关系对抗,造访大陆。此后许多华裔美籍知识分子纷纷返回大陆探亲或旅游,邓嗣禹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事隔多年,重新踏上故土的他心里满是忐忑。在美国传统的「文化大革命」情节相当令人不安,代表说旧传统的建筑与文物被大量破坏,也有人说知识分子被批斗与迫害。虽然这些流言虚实难辨,但横立在自由世界与共产世界间的隔阂几乎无法让人证实或证伪。因此心怀传统消失殆尽(以及已可能被中共扣押)的恐惧,他鼓起勇气「重访中国」,只是为了亲眼看看文革的真实样貌。
第一次访问是在文革的1972年,他从香港进广州,去过杭州、上海、北京等大小城市,以华侨的身分,非美国人的身分,接受各种养老和行程安排,见了旧时的师友、亲人,也以教授身分做了学术交流。他除了记下所见所闻,也不断回想起过去的中国,以及现在生活正着的美国,将他的两种生活经验与身边的“新”中国不断相互比较。
而第二次拜访文革已结束的1978年,匆匆一瞥,与六年前又发生了不一样的感受。
邓嗣禹提笔记下的「重访中国」,原稿是英文,明显是为了向当时还在雾里看花的西方世界,介绍文革发生后的当代中国样貌。因此本游记可说是传统的中国与现代的美国,两种世界观综合后的宝贵历史。
书中并收录了邓嗣禹1946-1947年在北京大学教书,以及1956年访问港澳始末、1985年三度「重访中国」的相关记述。
★★邓嗣禹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前辈,费正清第一代学生,研究晚清近代史有一定份量。本回忆录提供了1970年代第一批自美返中学者对中国的印象,公正少见的记录。译笔流畅,对近代中美学术交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民历史文化学社社长吕芳上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