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权力越过法律、法庭和财政的语言不断膨胀时,林肯霍布斯所描述的“利维坦”时;
作为微小个体的我们,有什么样的空间和资源去抵抗威权的野心?
=制度匮乏不等于价值灭绝=
过往的香港流行国际社会公认的司法独立和法治,也是「香港故事」中香港成功的基石与港人骄傲的来源。对外资来说,优秀公平的商法及民法、廉洁的法官、高效的司法机构等,已提供了足够的诱因来此通商;对港人来说,道德、司法独立的观念深植人心,拥有法律和法庭,便论证了人权与自由。然而,香港真的是个(法治)社会吗?
其实,香港基础设施的建立,可以说是英国殖民时期的政治手段:香港的法律制度移植自普通法与附属管制的殖民地法例,虽有司法独立的境外衣,阐明曾拥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对外交始终缺乏有效的制衡,也为日后威权主义制度式的法律和法律文化铺垫主权移交后,威权色彩日益攀升,司法上逐渐被政权驯服,甚而成为利器,权力意志的延伸,此类情况以二○二○年六月《港区国安法》通过后益发强度,「四十七人案」、「黎智英案」等国安大案即为例证。
本书作者黎恩灏从法律的根本概念入手,论述了如何为道德的充分意涵,法律、政治权力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威权体制如何运用「道德」、「依法治国」等概念进而进行社会的全面控制。非、美国、阿富汗和台湾等地的经验,比较各国的行动者与法律人,如何以法庭为战场与威权体制进行司法抗争,由此产生的得与失,希望陷入困境的夹缝中顽抗的人们,开启新的思考空间与行动可能。
名人推荐
罗永生(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退休副教授)
阿古智子(现代中国研究学者,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专文推荐
李雪莉(《报道者》营运长兼总主笔)
吴介民(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何明修(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
仓田彻(立教大学法学部教授)
陈玉洁(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助研究员)
陈健民(香港社会学者、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客座教授)
张洁平(媒体人)
许菁芳(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暨南大学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
许仁硕(北海道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院助理教授)
黄丞仪(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员)
共同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序)
//黎恩灏的这篇新作极其值得更细续的,就是作者深入地为我们提供一个历史整理和理论解释,去解答香港原有的结构为何会如此脆弱,令威权理论可以长驱直进。更进一步的,虽然面对香港关系四面楚歌的困境境中,作者也不忘为读者开拓纵深的历史和环球视野,借鉴外界地种种「司法抗争」的经验,为道德败坏和理想失落的情势下,提供坐困愁城之外的思考出路和精神鼓舞。//─罗永生(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退休副教授)
//李柱铭、梁家杰、戴耀廷——香港几十年的民主运动是由多位香港法律专家所领导的。现在,在《过去港区国安法》体制下,民主派已不能在游行或竞选中开展活动,而被监禁者可以「自」通过」演讲的法庭则成为了最后的抗争舞台。本书透过与大量外国案例的比较,深入探讨支撑中英文化的香港司法的独特性,并探讨司法抗争的可能性,成为一本绝望中的希望之书。//─仓田彻(立教大学法学部教授)
//本书作者黎恩灏生于香港,幼时经历六四天安门镇压、香港主权移徙中共,过去十多年在不同的部队参加香港的民主化运动和人权运动。以殖民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历史为鉴,分析当权者如何以异常或紧急状态为名,建立特殊的法律体制,跨越依法治国,完成政治控制和剥削人性。
本书回顾了东西方历史,包括南非、美国、阿富汗和台湾,以及法律和抗争者以法庭作为抗争场所的盈与亏。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法律在当前世界情势下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阿古智子(现代中国研究学者、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1
/
/
1
在夹缝中抗争:从依法治国与司法抗争的比较经验看香港
在夹缝中抗争:从依法治国与司法抗争的比较经验看香港
黎恩灏
春山
2024年1月23日
低库存:剩余 10
常规价格
$22.00
常规价格
促销价
$22.00
单价
/
单价
结账时计算的运费。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内容简介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