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廖与阿美的冲印岁月,还有摄影家三叔公
小廖与阿美的冲印岁月,还有摄影家三叔公
廖眯
远流
低库存:剩余 1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他们的闯荡与日常琐碎,有时比大师传奇更触动人心
家族书写╳摄影逸史╳李鸣雕写真╳冲印产业田野调查
★台北文学奖年金奖★台湾文学金典奖 得主恍惚
继《涤这个不正常的人》后,睽违五年,又见独树一标之作
「对我爸妈来说,照相冲印是他们一辈子的工作,
而这一辈子的工作刚好也冲印业的历史。”——廖眯眯
▌靠彩色冲印技术养大的女儿
▌竟对爸妈做了一辈子的工作一无相似
「在晚餐过后客人少少的时候,一边听收音机一边修片。他不急,一张来,眼角的皱纹,脸部慢慢的法令纹,那些细纹需要锐利的眼睛,稳当的手。阿美就不行修片,她的手会。一张底片,小廖要修五到十分钟,遇上毕业季,有时一天拍五十个,光是修片就得花上六、七个小时。打烊后小廖拉下铁门,继续修,直到晚间十二点。”
去年台北七○年代,甫退的西门町青年小廖,与就读大学夜校的宜女孩兰阿美,同在天母的菱天大楼上班,彼此结识、相恋、结婚成家。 之后凭借在菱天习得的色彩冲印技术,闯南走北,方便手工放大的小工厂,顶下高雄的冲印店,赶上台湾彩色快速冲印连锁店兴盛时期;其间短暂转行种植香菇,远赴中美洲多明尼加试身手……
小与阿美一路闯荡拼搏,养活成果。廖眯眼访谈田调,记录爸妈胼手胝足的历程,写下自己的历史。当年灯下修片的身影,打相片机器嗡嗡嗡的声响,俱化作女儿笔下文字的骨血与灵魂。
▌与张才、邓南光并称「摄影三剑客」
▌从少年修片师到创立冲印王国的李鸣雕
「今年四六年,李鸣雕在衡阳公路中美行时,本名邓腾辉的邓南光,同时有同一条路上开设照相器材行,名为『南光』。张才的『影心』照相馆位于延平北路上。看着『南光』『影心』,再看『中美』,名字似乎反映了老师的背景与人物。」
三叔公李鸣雕原是从学徒做起的修片师,并因此接触摄影。之后历经战乱,游历于广东、香港九龙,积累了东南亚名人历。战后返台,李鸣雕以〈牧羊童〉等为人所知,与张才、邓南光并称「摄影三剑客」。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创立新中美,代理日本三菱相纸、软片,之后成立菱天,再于快速冲印机引进后扩展为拥有两百多个连锁门市的「三同时上彩色冲印」。
李鸣雕,是回溯小廖阿美生涯时一枚辉亮的名字,是台湾照相冲印产业的时代印记。李鸣雕与小廖阿美参差对照,拼贴照出产业的发展轨迹。
▌还记得消失在巷口的彩色冲印店吗?
▌记述台湾照相冲印产业兴衰史
「以前洗照片没有门市,只有工厂,全台湾的底片都要寄到台北冲洗。『不急的坐火车,急的坐飞机,洗成照片再寄。』从之前快速冲印机,后来洗照片重组好几台机器,每台机器都很大,一家公司有好几个部门,上百人。」
柯达、富士、柯尼卡等多家软片厂牌争鸣;「它抓得住我」广告宣传词响亮;照相馆里,一卷三十六张底片洗出后,小心翼翼一张张装进附上的小相本;加洗时,用蜡笔画正字……。彩色冲印曾经如此深入我们的日常,数位时代即将到来却又迅速消失,留下满载共同记忆却未曾被细细的逸史。
摄影不只是创作,更是生活记录。本书访谈对象,除了小廖阿美,还涵括照相冲印产业不同时期、上下游各相关从业者,这些人大多不拥有摄影专业,大量冲洗的照片不属于艺术殿堂,「但这些对别人不一定有意义的照片,我们却会看着它笑、看着哭。」
书籍特色
✸ 平实中见亲密情感的家族书写
✸记述时代夹缝间的庶民拼搏史
✸ 勾勒历史洪流下的摄影家图表
✸ 爬台湾冲印产业的发展轨迹
名家推荐
朱和之 │ 作家
阮凤仪 │ 导演
许巧葳 │ 小说家
陈佳琦 │ 嘉义市立美术馆长、摄影评论员
陈珊妮 │ 音乐人
黄宗洁 │ 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邓九云 │ 作家
卢郁佳 │ 作家
简永彬 │ 摄影文化工作者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