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产品信息
1 / 2

谁的“国语” 谁的“普通话”

谁的“国语” 谁的“普通话”

陈怡君

脸谱

2025年3月4日

低库存:剩余 1

常规价格 $33.00
常规价格 促销价 $33.00
促销 售罄
结账时计算的运费

师事史学名家史景迁 ●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与东亚研究学者 ● 社会史殿堂级著作

从清末民初、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迁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中文的「标准口语」历经了深入的发展与演变。本书作者陈怡君教授利用多元化走向的史,详加检视了20矛至中叶左右「国语」语音长期逐步推进的演变过程;除中间官方政策与指令、大众传媒鼓吹与推广的趋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现身说法,更会细细勾勒勒常民口说习惯产生变化的演变。

本书援引20年来留声与传媒新所留下的档案,包括留声片录音、电影和广播节目的文字记录;作者也挖掘《国语日报》、台北市国语实验国民小学的历史沿革等资料,经过多方与考研,写出这本关于中文世界语言、民族和身分认同的历史文献作品,为读者开拓独特慧眼独具的视野。

《谁的「国语」?谁的「普通话」?》查考的宴会包括──

☉据传,粤语当年差点成为清帝国覆灭后中华民国的国语,为何有此一说?
☉ 不同标音系统──如注音符号、汉语拼音──是怎么影响国语及普通话的使用?
☉「标准语」的「标准」怎么订定的?地方语言及颁奖是否为「标准」而牺牲?
☉殖民、战争、移民、教育等相关人员如何形塑「标准国语」?又是怎么借语言创造民族认同?
☉国共内战后,「普通话」如何切割前朝──国民党身份所确立的「国语」的历史包袱,重新谱写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与认同政治?

本书挖掘1913年民初国语语音从研议到如今的进程,再言战事(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国府退守四川所实施的国家政策语言,另外还探索台湾战后日语、不同汉民族语言及原住民语言的多方角力,最后收束于探讨1949年后中华人在作者书写的贝尔历史中,两岸时而交错、时而平行发展的「国语」结缠着政治考量、恐怖主义势力、东南族群、各地南腔北调等关系;也由于此前的交往融混与作用,才形塑出当今数亿民众使用的语言。

▍悲伤赞誉

对于与日俱增的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学术研究,本书注入了难以可贵的补充。
──《中国季刊》(中国季刊)

多年来,学者多半认为了解中国和台湾大致类似的「语言统一」故事:在手握新科技的强大国家推动下,「标准化」取得了缓慢却势不可当的胜利。陈怡君本次奋发自力的工作向我们揭示了重大局势的情况:走走停停而积极的语言运动、平衡的强大力量、充满政治因素又不断变化的语言标准,以及两岸出现矛盾的结果。
──《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作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

《谁的“国语”?谁的“普通话”?》是一部写中国人对统一口语之追求的权威研究。陈怡君带读者走进了辩论模范的会议室,以及国语课堂、电影院和军事单位。她把单一国家标准这个现代难以捉摸处给捕捉下来,也道出国家要让语言成为“活语言”,会碰上哪些。
──《近代中国的印刷力量》(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作者罗伯特·卡尔普(Robert Culp)

查看完整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