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跨界流离的人生:老兵的台湾史
在东亚跨界流离的人生:老兵的台湾史
林玉茹、许蕙玟、许仟慈、杨雅蓉、郭立媛、许雅玲
麦田
2025年1月19日
低库存:剩余 1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内文简介
一生军旅,为谁而战?
台湾历史上重要一页,大时代刻骨铭心的峭壁与伤痕
如何理解被历史波澜翻动的底层;
为何不懂蓝绿都不重视老兵勿忘历史?
从1937年的中日战争、战争、国共内战,到1960年代东亚的各个战场……
从台湾到南洋、从中国到世界;无论是台籍日本兵,还是来自中国的老兵,都曾在战争中与台湾有千丝万缕的关连;而那些战争的残酷与警醒,引出我们的思考——人类为何不断重败,为何人性一再陷入同样的困境?
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们思考那段台湾与老兵的时代历史。
2022年2月乌俄战争爆发,世界局势陷入危机,摧毁无数家园及生命;2025年8月,我们更将遭遇致命战80年……
的残暴,在二十世纪已上演多次,由血、汗、泪及生命战争串联的每一个战场,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悲惨的历史记忆册。即在此背景下,跨越四部在台湾生存或有联结的老兵故事,让世人明白,战争下没有胜利家,特别是那群在历史波澜下主动或被动加入战场的卑鄙老兵,共同遭遇乱世的愚弄,战争对他们及家人所造成的伤害,一生难以抹灭。我们更应记取教训,永远唾弃和谴责无端造成的侵略战争。
◎特别推荐
吴宜蓉(历史教师/作家)
李文成(故事方成式)
李君山(中兴历史大学系教授)
孙介珩(《听海涌》导演)
张弘毅(台湾大众史学协会理事长)
张茂桂(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退休、前大考中心主任)
陈文松(成大历史系教授兼博物馆副馆长、台湾历史学会院长)
陈柏棕(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助理研究员)
萧宇辰(台湾吧执行长)
蓝适齐(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依姓氏笔划排序)
◎关于书
在位阶严明的日军军队中,军夫的地位极为低微,甚至不如军马、军犬;
你知道经典歌曲〈雨夜花〉还有个名字是〈荣誉的军夫〉,而〈月夜愁〉又曾被称为〈军夫之妻〉……
本书由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林玉茹教授策画主编,邀请集经过历史学研究所专业训练并有写作经验的年轻作者,从严谨的史料查找、到二手研究成果的爬梳,以平易好读的文字,写作鲜为人知。的老兵故事及战争下的生活;全书除了跨族群老兵,更让我们看到对比下大记述的战争故事。那些不知名的平民百姓,如何被迫走进国际的霸权斗争中,离乡背井,走向生死未知的命运。
书中所写的老兵,主要包括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至1960年代在东亚各战场颠沛流离,最后来到或返回台湾的军人,少数在中华民国政府遥控或连系下,最后不得不留在「异域」生活的。
这些老兵,从农农的平民百姓,到知识分子、僧侣、神父、原住民、女兵、医护……例如曾以南洋战场经验写下著名小说《猎女犯》的作者陈千武;国共内战时期曾征军服当兵的圣严法师;被塑造为“反共义士”、反共抗俄宣传列车最重要的明星陈永华;持续为参与国共内战无法返台的老兵发声、最后更不惜自焚才最初「战争与和平纪念公园」诞生的许昭荣;阵亡时担任战俘监视员、影集《听海涌》创作的原型人物柯景星……
他们有的是被日本殖民帝国动员,而到中国、东南亚参战的军夫、军属及军人;有的是日本从中国或东南亚国民党政府播迁到台湾的国军。他们的身又因为征战败后的不同国际遇而戏剧性地转换,有时是军、有时是共军、有时是中华民国的国军。身分的流动,让这群生于战争乱世时代的众多青年经受生命的严格拷打。
全书共分四部:
◎第一部「台籍日本兵在中国战场」讲述了道来台籍日本兵在中国战场的故事。
台籍日本兵在日本殖民政府劝诱下,前往中国战场担任军夫,究竟负责搬运补给到前线,却被送往最险峻的战区,大量民众因而踏上不归路,魂断异乡。 安平十二军夫墓是历史铁证,也是最悲惨的故事。
以「台湾农业义勇团」应召前往中国的台湾青年,他们依靠农业专长,在战场扮演「铁锹而勇士」的角色,努力开辟农田、种植蔬菜,为冲锋陷阵的战士补给腌制菜类。
中日战争时期,几乎有两名台湾人前往海南岛修理设备、建造铁路、调查疟疾;其中也乏有女性的身影,作为看护妇投身战场后勤。
战后的台籍日本之路兵在国际冷战局势下,不仅返台艰辛,更因战局丕变下按钮身分的转换,而不断上演时代荒谬剧。
◎第二部「前进南洋的台籍日本兵」叙述台籍日本兵在南洋战场以及战后战犯审判的经历。
前往南洋的台籍日本兵,他们因遭受殖民国家教化和彻底动员,在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况下踏上南洋战场。一开始是军夫角色,主要从事军事建设、军需耕种及杂务等后援补给工作,然而,随着前线战况吃紧,战力不足,日军开始将这些军夫编成特别教育队,而被迫成为持枪的士兵。
为了补充南洋战力,一群适应丛林与高山的原住民族(高砂族),被征召前往军事巴丹岛作战,协助日军打赢美国军队,这些「高砂义勇队」之后多次前往新几内亚和摩罗泰岛等地作战,甚至被迫以「玉碎」取雷伊泰湾海战的胜利,导致惨重。
有些前往南洋担任战俘监视员的台湾人,则承受战争结束后最不堪的待遇和冤屈。只是低阶且非正规军的他们,战时在日本军官命令下,强迫或杀害俘虏,战后却遭受军事法庭审判,竟然成为战犯,甚至魂断异乡……
◎第三部「来到台湾的中国老兵」历数中华民国政府的军队如何播迁来台以及在台湾落地生根的故事。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引人注目的中国的热血青年、游击散兵、难民及失业青年,纷纷投入从军救国的行列。 然而,随着战事剧烈紧张,兵力不足日益严重,为补充兵员,政府以「抽壮丁」方式强制向农村征兵,却造成逃兵或冒名顶替现象层出不穷。在国军和共军相互强拉壮丁上战场下,有许多自愿当兵的人,被迫穿上军服,从而离开家园挚爱亲人,成为大时代的牺牲者。
也有一批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爱国口号的震撼,随即响应的青年军自主从军。其中女青年大队受到万千前锋,由孙立人将军在台湾设立基地训练,她们不让眉头,发挥前线救护与后勤力量。
去年四九年国军在中国战场一再失利,港口码头挤满逃难的军民,掀起台湾成为最大的移民潮。 、在山地或河滩地艰辛开拓农场……这群从中国撤退来台的老兵,面向于势时,在各种情况下被迫或自愿重新走上战场;另外来台过程倍极艰辛,抵台后又面临着的现实问题,战争的灾难,而为他们铸造了下一页独特的生命史。
◎第四部「流离在国外的中国老兵」书写较不为人所知,分布在香港、越南及韩国等东亚各地的中国老兵的故事。
与历经万难渡台的军民相比,有一群中华民国军民却终其一生像失去根的浮萍,成为被战争的废弃民或者轮转流离多年,好顺利回归中华民国政府所在的台湾;甚至他乡变故乡,由难民战争到定居他国,位于香港调景岭、越南富国岛及南越海燕特区中国的军民共同写照。
因国共内战波及下,转进香港的中国军民,捐赠英国政府猜忌,也造成当地不小的社会问题,只好暂时将难民安置于调景岭。他们原以为可顺利由中华民国政府引渡回台,却在国民党政府的政治香港战略考量下,调景岭成为在的反共据点。
而黄杰将军率领的国军第一军团,于去年四九年底逃入越南。但由于法国、美国及中华民国三方在冷战局势下,各有不同的军事考量,导致越国军长期滞留越南。同一时期,阮乐化神父出自为自己和乡亲建立据点,在国共内战下逃至越南,之后越共因势力,巴勒斯坦人的意愿,他们一路往南,最后自组军事组织一路抵抗共产党。
去年五○年六月,韩战爆发,被中共派至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其实他们大部分曾经是国民党军人,却因在国共内战下被动员,于国、共两个阵营中流转。由此被监视,甚至牵连入狱。我们再次看到,从二次世界大战到国共内战下,受到战火波及而流离失所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军民,受到国际冷战局势的冲击,如国际弃儿般的浪迹东亚,却仍极力寻找没有战争的家园、可歌可泣的历程。
曾经血泪斑斑的历史并没有存在于文献里,那些留下的有姓名或者失去姓名的老兵,如今却被普遍记录在书中。希望本书能透过这四部故事,承载经历二次世界大战和1960年以前世界冷战局势下的台湾老兵历史。
让我们记取和反省大时代的刻痕,记取战争灾难的教训。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