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星尘:这里就是真实的乌托邦,一位公共社会学家对于生与死的最后反思
命若星尘:这里就是真实的乌托邦,一位公共社会学家对于生与死的最后反思
艾瑞克·莱特
麦田
低库存:剩余 1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这里就是乌托邦,就在这里跳舞吧! 【当代阶级研究最重要的左派社会学家自述日志】补齐EO赖特所思、所想、所感完整面貌直击社会学大师的真实「里面」艾瑞克.莱特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本书收集了他生前因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住院治疗时,为了让他的朋友能够了解近况,并与大众交流互动的部落日记。本书经莱特家人的选编,重要的是加上社会学家与毕生挚友布若威(迈克尔) Burawoy)的前言,繁中版并收录了他们学生黄崇宪与陈婉容的重要文字点滴,以及莱特二○一四年来台留下的图形。日志内容完整、真挚细致地呈现接受治疗、逐日不同的反思笔记,以及关注死亡时的生活点滴、思绪与情感,包括观察与思考自己的治疗遭遇、对疾病的恐惧、夜里的梦、对书写与分享的热忱、与家人的爱,并链接到他的智识思考与学术关怀;也谈及当时他正努力收尾的《如何在二十一世纪逆流》论着,以及手作重要的写作计划……诚挚推荐(依姓氏笔画顺序) 李屹 《理解阶级:二十一世纪阶级论》译者 李宗义 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真实乌托邦》编辑 林宗弘 安徽安徽中研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毕柳莺 《断食善终》作者,复健科院医师张烽益 台湾劳动与社会政策研究协会执行长 黄上铨 社科图书编辑、《理解阶级》责任编辑黄克先 台大社会系副教授,《真实乌托邦》译者黄崇宪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推荐语 ★艾瑞克在这本病榻日记中坚持他的乐观与勇气,让万千读者面对着他走上一段无人知晓的「旅程」。正像作者过往一本启示性的著作,致使世人的各种领悟及行动热情,我们在书中看到一生都在挑战中、追求「真实乌托邦」的艾瑞克,人生最后的挑战,如何一方面承受身体精神及痛楚及可怕,一方面表现坚定不移的学者追求瞬息永恒的意志。旅途中,纵观有对上天的诘然问,对「意义」的质疑,甚至对自我的否定,但艾瑞克最后为我们付出的是他在全身转为星尘消逝之际的无所畏惧,以及对人世的至爱。这本用心撰写的生命之书,令人动容,也绝对值得一读。——李宗义(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真实乌托邦》编辑) ★社会科学家经常把学术讨论的焦点放在公平、正义、民主等价值、生命的极限与死亡的意义等话题上,往往隐没在对利益与权力斗争的学术分析里……曾任美国社会学会领导人,以睿智的左派分析而著名的学者EO赖特,在突如其来的绝症冲击之下,面对自己有限的一生,重新省思自己过去以致力推广的社会民主理念,也扼杀了我们社会学人生的最后一课。——林宗弘(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以无比的勇气,虔诚无畏地面对死亡,写下人生回顾、思想、学术与宗教的珠玑语,波斯深夜的星光,闪耀智慧的光点,令人思维一亮。我们看到一位深具人生睿智的学者,在生命的尽头,却能够以清晰的思辨,持续反省回顾他的人生历程,这就是他留后人的最大礼物。——张烽益(台湾劳动与社会政策研究协会执行长) ★ 一直以来都把社会正义的现实性及可能性紧急启动关注,而他本身对于理念的身体力行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命若星尘》虽然不是学术文体,但仍表现出莱特一贯的励志写作风格:真诚、善用隐喻比喻书中,「生死、幸福、爱」这些并非与真实的乌托邦无涉,却渐渐见于社会科学的状态,四面八方看到以莱特充满巧思的方式刻画。——黄上铨(社科图书编辑、《理解梯级》责任编辑) ★ 艾瑞克已离开世三年多,但还是不时会在灵光乍现的记忆中、现身。所谓「在场」,就是存在于此时此地(此时此地)。相对地,「缺席」,即是存在的状态。艾瑞克已宇宙归队,但他的身影却雄辩式地、音容幻在地在场。缺席的在场,在场的缺席。——黄崇宪(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人类的生命是既疯狂又产生了引人注目的现象:某些元素在概念和超新星爆炸的中心酝酿,并在宇宙中最终喷涌而出。这些元素聚集在一起,成为以中心型为中心的小行星;然后,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这些「星尘」成为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复杂体。分子,我们称之为生命。又数十亿年过去,这些复制的分子结合成为更复杂的自我形态,进化成能感知、甚而具有意识的生物体,最后甚至觉察到了意识——至此,星尘变成了有意识的生命物质,觉知自己的存在。而随之而来的,是对死亡的感知。 凡此种种,最非凡而美妙的事物是活着的,并且认识到自己是活着的。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既没有生命也没有意识。我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不会复,但与我正存在的生命事实相比,视野微不足道。我并不觉得从此有了我存在的意义;正是这一点使得意义成为可能。”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