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资料
作者:曹飞乐 设计:米拉 语言:中英双语开本:98 x 270 mm /册页数: 172
国际标准书号:978-1-80377-068-0
51摊位0-24号
51摊位0-24号
JF图书| 季风书园
51人
低库存:剩余 4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51摊》(51 Tan)是一个持续性的记录项目。作者第十届上海双年展(2016-17)51人项目的参与者之一,以绘画勾勒出她以顾客或路人的视角体察这些散布当时上海特定位置的摊贩,记录他们的造型设定、构造逻辑、材质与速度细节、空间策略和街头对话——
精妙而富有的人情。及至出版,收录的很多摊贩已不得再见。摊贩把自己建立在流动中和人的短暂信任之上,却成为城市治理下手最容易、效果最明显的解决对象。在2017年结束上海双年展结束后,通过51人作为出版项目的持续推动,终于在2024年
年的版本中,作者收录到了51个摊位,并成为了这本终结版(但也不会真正结束)的《
51摊》上下册。
上海日渐式微的街头生活、商业和商业在2016年初已露端倪。从2015年开始、2016年达到顶峰的“拆违”运动,每天都在改变普通人熟悉的街道和每日生活所仰赖的小店和摊贩,叫人目瞪口呆、无所适从。51人邀请生活在上海的女性建筑师,作为当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51人项目的主角之一,以观察纪实漫画的学习方式,记录并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微信公号上发布“51摊”系列,已发布了39个摊。规定这个令她成为一名街头记录员,在街头蹲点,街头生存所可见的“解决之道”、“应对之道”。
2019年三年后,我们将2016-2017年间所记录的这39个摊贩制作成一本小书。虽然当时那波“拆违”的高潮已经过去,但在所有权记忆中,街头摊贩、马路菜场、不一定“正规”,但灵活人性的廉价街头商业的非正常萎缩,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摊贩的消失,也带走了路人对街道的知觉、权利与对权利的知觉。在上海形成和塑造的历史过程中,街道和马路一直都可能变成临时性、大规模的生活场所,并担负着超出交通的功能,是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然的拆迁、对所谓“杂乱”的污名化和对“违规”边界的围困,街道上逐步失去了人的生活,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生活街道被不断地收缩和缩小,城市生活也逐步退缩到了“墙内”的生活——商品房的墙内、商场的墙内。
《51摊》从2019年面市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同样,这个项目才没有因为当届上双的结束而停止,因此内容的不断丰富来自热心的投稿和原作者持续的观察和收集。一直到
2023年的10月,终于完成了全部51个摊位。这期间上海的居民又经历了很多。这本书里的摊位和人,有的还在那里,有的因为已经紧张的城市变迁而搬到另一个地方,有的歇业,有的彻底离开。同时,还有新的摊位——
临时的或长期的,假装的或真心的,有组织的或无的摊贩,不断地冒出来。我们记录下这些并不遥远的街头场景,是为了一个城市档案,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继续在街道上的自由生活。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