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F書評第3季風書訊第三期
編按
本期JF Books的書評聚焦於一系列深刻而令人擔憂的主題,反映了當代社會在民主、認同、記憶與權力結構中的複雜困境。首先,民主與權威主義的威脅成為貫穿多本書的核心議題。瑪莎·格森的《倖存的專制》以美國和俄羅斯的歷史為鏡,揭示民主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被概述,蒂莫西·斯奈德的《論自由》則呼喚個人與集體自由對的捍衛責任,而陸克文的《論兮這些著作共同概述了我們,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並非突如其來的獨裁制度,再到對致命的真相主義的真相主義——從個人制度所面對的在2025年的今天,當全球政治升級、假訊息氾濫時,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警覺來守護民主的脆弱根基?這些書不僅提供了歷史教訓,也啟發了我們重新思考反抗的路徑。
同時,身分、記憶與社會正義的構成了另一個引人深思的線索。 Chantha Nguon的《慢面》透視柬埔寨難民的食物記憶,探討戰爭創傷與認同重建;Celeste Ng的《我們失蹤的心》以虛構的亞裔受綁架故事,揭示文化審查與集體記憶的損失;《大象》 《羊群》則透視台灣的遷徙記述,刻畫個體與土地的密切關係;《大象》的易碎性。這些作品共同指向一個現實:在全球化和移民的時代,個人身體如何在歷史重壓下?而當社會忽略邊緣群體的聲音,是否會導致毀滅的撕裂?這兩大主題在人權的社會現實中交會——無論是民主的脆弱性如何增強身份危機,還是記憶的喪失如何助長權威主義的崛起——它們呼喚我們以批判的目光呵護世界,行動起來重塑正義與自由。
本期JF Books書評聚焦於一系列深刻而迫切的主題,反映了當代社會在民主、認同、記憶和權力結構等領域的複雜鬥爭。首先,對民主的威脅和威權主義的崛起成為貫穿多部作品的核心線索。瑪莎·格森的《倖存的專制》以美國和俄羅斯的歷史為鏡,揭示了民主如何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亡;蒂莫西·斯奈德的《論自由》呼籲個人和集體承擔捍衛自由的責任;陸克文的《論習近平》則探討了習近平的民族主義如何塑造中國及其全球影響力。這些作品共同警示我們,現代社會的挑戰並非總是來自公開的獨裁統治,而是來自潛移默化卻致命的製度侵蝕——無論是對語言的操縱、對真相的消解,還是民族主義對個人自由的壓制。 2025年,全球政治極化加劇,假訊息氾濫,我們是否夠警惕,守護民主脆弱的根基?這些書籍不僅提供了歷史教訓,也激勵我們重新思考反抗的道路。
同時,身份、記憶與社會正義的交織構成了另一個引人入勝的線索。 Chantha Nguon的《慢面》透過一位柬埔寨難民的飲食記憶,探討戰爭創傷與身份重構;Celeste Ng的《我們缺失的心》透過亞裔美國人遭受迫害的虛構敘事,揭示集體記憶的缺失與文化審查; 《象群》透過台灣的移民故事,展現個體與土地之間的深層連結; 《影子母親》剖析與人類母親)剖析透過台灣的移民故事,展現個體與土地之間的深層連結;《影子母親》剖析; 《無條件投降博物館》則以物品承載歷史,提醒我們記憶的脆弱。這些作品共同指向一個迫切的現實:在全球化與移民的時代,個人身分如何在歷史重壓下重塑?當社會忽視邊緣群體的聲音時,是否會加深社會的裂痕?這兩個主題在當今社會現實中交織在一起——無論是民主的脆弱性加劇了身份危機,還是記憶的喪失助長了威權主義的崛起——都呼籲我們批判地審視世界,並採取行動重建正義和自由。
民主與威權主義
-《獨裁統治的生存》 ,瑪莎‧格森著,Riverhead Books出版社
— 對民主如何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瓦解的尖銳分析,對日益蔓延的威權主義發出緊急警報。
瑪莎‧格森的《倖存的獨裁統治》不僅是對川普時代的批判,更是對民主如何從內部瓦解的深刻洞見。格森對威權主義有著無與倫比的理解,剖析了非民主實踐逐漸正常化的過程,從對新聞界的攻擊到旨在維護公民生活的機構的瓦解。本書令人不安的清晰之處在於,它描繪了語言、法律和公眾意識如何在獨裁政權下被重塑,從而使抵抗變得愈發困難。格森借鑒俄羅斯及其他地區的歷史經驗,警告稱,民主的侵蝕往往潛移默化,隱藏在官僚程序和政治辭令的陰影下,直到完全消失。格森簡潔而精準的文筆,使其成為任何想要了解近期政治變遷,並在未來如何抵禦威權主義蔓延浪潮的人士的必讀之作。
—克萊爾
-《論自由》 ,提摩西‧史奈德,《王冠》
—有力地提醒我們,自由不僅是一項權利,而且是一項抵制虛假敘述和集體失憶的責任。
提摩西·史奈德以其關於暴政和政治史的著作而聞名,他在《論自由》中聚焦於自由的概念,對其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可見的含義進行了發人深省的探索。史奈德並未將自由視為抽象的理想,而是探討了虛假資訊、系統性不平等以及真相被侵蝕等問題如何威脅著自由——這些威脅通常並非來自公開的獨裁者,而是來自陰險的現代勢力。他從歷史、哲學和當代事件中汲取靈感,指出真正的自由需要集體責任,而不僅僅是個人權利。在這個「自由」經常被用於政治目的的時代,史奈德的這本書既是警告,也是行動的號召,敦促讀者積極抵禦操縱性敘事。對於那些致力於挑戰權力和維護民主價值觀的人來說,這本書至關重要,在2025年這個全球政治分裂和虛假訊息的時代,它引起了深刻的共鳴。
—克萊爾
- 論習近平:習近平的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如何塑造中國與世界,陸克文,牛津大學出版社
——陸克文深刻而權威地解讀了習近平的意識形態,揭示了中國崛起的複雜圖景。
陸克文的《論習近平:習近平的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如何塑造中國與世界》一書對習近平的意識形態世界觀及其對中國國內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權威分析。陸克文認為,習近平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主義」標誌著中國政治立場向左傾、國家對經濟控制加強以及民族主義主導的外交方向轉變。本書深入探討了習近平的演講、著作和政策,揭示了他對西方衰落、歷史決定論以及對全球領導地位的野心。本書非常適合對地緣政治和當代中國發展感興趣的讀者,它將學術嚴謹性與實踐洞見相結合,闡明了習近平如何重塑中國及其國際角色。在2025年,隨著中國在威權主義崛起的同時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本書將為理解中國崛起的複雜性提供一個批判性的視角。
—摘自加爾文
-奶茶聯盟,Jeffrey Wasserstrom,哥倫比亞全球報道
— 這是團結的有力證明,體現了亞洲各地民主運動的共同反抗精神。
傑弗瑞·瓦瑟斯特羅姆的《奶茶聯盟》頌揚了面對壓迫時團結的力量,記錄了香港、台灣、泰國和緬甸的民主運動。本書透過生動的故事敘述和深刻的分析,凸顯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植根於個人勇氣、富有創造力的反抗以及對自由的共同渴望——正是數位時代聯盟的精髓所在。本書強調,即使在政治分裂、威權主義抬頭的時代,集體反抗也能跨越國界,創造出乎意料的團結。瓦瑟斯特羅姆引人入勝的敘事和深刻的洞察力,使本書成為一部感人至深、內容豐富的讀物,在2025年全球民主鬥爭愈演愈烈的時代,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本書不僅記錄了這些運動,也激發了希望,提醒我們,即使面對巨大的逆境,抵抗也能建立持久的連結。
—來自 Can
身份、記憶與社會正義
- 《我們失蹤的心》 ,Celeste Ng,企鵝出版社
——沉默的聲音總是會找到迴響。
Celeste Ng 的《我們缺失的心》是一部令人不安卻又不容忽視的小說,它反映了當今的現實,描繪了一個陷入極端主義的社會,異見在「保護文化」的幌子下被壓制,恐懼迫使人們趨同。故事中的《和平行動法案》(PACT Act)呼應了現實世界中教育、文學和言論方面的審查制度,而亞裔美國人被當作替罪羊的做法則反映了歷史上的邊緣化。這本書的力量在於它提醒我們,語言、記憶和故事擁有堅不可摧的韌性,它們敢於記憶和質疑,因而對暴政構成威脅。 Ng 挑戰讀者思考,在一個要求沉默的世界裡,藝術是否還能保持個人化,以及抵抗是否仍然值得。在2025年,隨著文化審查和認同危機持續存在,這部小說代表著一種反抗,敦促我們保護講述自己故事的權利。
—來自茜茜公主
- 《慢面:柬埔寨愛情、失去與家庭食譜回憶錄》 ,Chantha Nguon 著,阿岡昆出版社
— 在戰爭和流亡中,母親的味道成為她最後的家。
錢塔恩古恩的《慢面》在這個仍然面臨戰爭、移民和身份危機的世界引起了深刻的共鳴,它將逃離柬埔寨紅色高棉大屠殺的痛苦經歷與母親廚房的溫暖回憶交織在一起。這本回憶錄敏銳地描繪了一位柬埔寨難民重建身分的歷程,引發人們對衝突和偏見造成的持久創傷的反思。交織在一起的高棉食譜和諺語生動地展現了烹飪傳統如何象徵韌性和身份重建,為治癒集體記憶提供了一個深刻的隱喻。在2025年,隨著全球化和流離失所現象的持續,恩古恩的敘述凸顯了超越深刻差異的共同人性,尤其對於那些正在探索多元文化認同或尋求歸屬感的人來說。
—來自茜茜公主
- 《象群:一部小說(台灣現代華文文學)》 ,作者不詳,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 這部小說透過交織的移民和記憶的故事,細緻地探討了台灣不斷變化的身份和情感位移。
《象群》是一部台灣現代文學小說,它以靜謐而深刻的視角,探討了失落、記憶以及台灣身份認同的演變。小說以抒情的散文和私密的敘事,刻畫了在遷徙、政治變遷和個人悲痛中塑造的人物,揭示了在世代創傷中家園的無常。雄偉而流離失所的大象形象,映射了主角所承受的情感重擔,探索了歸屬這片不斷變化的土地的意義。 2025年,隨著台灣地緣政治意義的日益增強,這部作品描繪了台灣文化和歷史變遷的複雜圖景,引起了對當代台灣文學感興趣的讀者的共鳴。
—克萊爾
- 「性別打結」 |性別之結艾倫‧約翰遜 中信出版集團
——父權是一場千年大火,我們雖未點燃,卻無法置身事外。
在《性别打结》中,Allan Johnson 以清晰而犀利的笔触,揭示父权制如何构成社会的深层结构,不仅压迫女性,也让男性陷入困境。不同于许多女性主义作品,Johnson 以“白人中产男性”的视角,剖析父权制如何无处不在地塑造世界,带来全社会的痛苦。他强调,父权制是一种制度性存在,让女性受害,同时压迫男性难以表达脆弱,失去反抗可能。这场“千年烈火”虽非我们点燃,但扑灭它是我们共同责任。书中呼吁女性发声,男性直面特权与困境,重新思考性别正义的可能性。在 2025 年性别不平等仍存的现实中,这本书为读者提供深刻洞见,启发社会变革。
—來自茜茜公主
- 「無條件投降博物館」 |無條件投降博物館, Dubravka Ugrešić, 雲南人民出版社
— 當記憶依附於物品時,我們是否也建立了博物館?
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的《無情降博物館》彷彿是一場關於記憶與失落的深邃告別,輕柔卻殘酷地揭露人類如何被歷史包裹脅迫。還原微不足道的物件——舊照片、遺體外套、動物胃中雜物——承載著沉重的過往與無處安放的情感,作者精妙捕捉其背後的生命痕跡,展現記憶的脆弱性。生命消逝後,記憶成為易碎的奢侈品,國家與個人的歷史隨時被時間沖刷。 2025年的地震世界,每個人都是行走的博物館,珍藏了渺小卻逝去的碎片。書中有寧靜克製作,令人反思人類重複的歷史悲劇,提醒我們當時代消亡,普通人的記憶也將隨風散去。
—來自茜茜公主
- “影子母親” |影子母親, Cameron Lynne Macdonald,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她照顧你的孩子,誰來關心她的生活?
梅隆·林·麥克唐納的《影子母親》揭示家庭教育中的隱形矛盾,聚焦母親兒與保母的微妙關係。透過職場母親與照顧者的訪談,剖析「密集母職」如何讓女性在事業與家庭間掙扎,保母則在「家人」與「員工」之間尷尬的徘徊。母親希望保母如自己般愛孩子,卻害怕被取代,保母的勞動情感常被忽視,加強男女。 2025年年性別角色如今正在轉變的現實中,麥克唐納指出,解決之道不是追求完美母親,而是公平分配育兒責任。該書激發讀者反思社會關注照顧者如何加劇焦慮,並呼籲更公正的家庭與社會結構。
—來自茜茜公主
- 《異鄉人之地》 | 《陌生人之地》 ,Eric Schluessel,黑體文化
——揭示晚間清晰的新疆教化工程中的殖民統治,將歷史與當今的疆域爭議連結起來。
艾瑞克‧施盧塞爾的《異鄉人之地》以細膩筆觸繪畫晚清湘軍在新疆的教化工程,運用新清史視角,透過士兵、穆斯林和婦女的故事,支援傳染病社會圖景。湘軍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改造計劃,在實踐中漸露過渡色彩,無意中東突厥斯坦意識的萌生。作者將其與歐洲「文明使命」對比,提供理解邊疆與中心關係的新視角,為當代新疆絲路奠定歷史脈絡。在2025年新疆問題仍有爭議的背景下,這本書揭示邏輯如何潛伏於歷史,讀者啟發思考國家、認同與權力結構的複雜性。
—來自 Can
- 《一個公民的自白-我本沉默》 |我想保持沉默, Sándor Márai, 譯林出版社
— 深刻而優雅,馬萊利用孤獨的自白寫作戰後歐洲的靈魂裂痕,令人沉思。
桑多爾·馬萊的《一個市民的自白-我本沉默》(《一個市民的自白》三部曲第三部)是一部文學傑作,悼念他對歐洲中產階級的命運的深刻反思。以自傳體小說的形式,記錄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匈牙利平民階級的衰落與內心鬥爭,反映了社會動盪中的孤獨與友誼。以細膩的筆觸和哲學洞見,繪畫布達佩斯上流社會在懸崖峭壁與崩潰後間的裂痕,人物豐富如大時代縮影。適合文學愛好者與歷史迷,這部作品以文學藝術性與歷史深度,堪比普魯的《追憶似斯特水年華》,觸動讀者對個體與時代的深思。
—摘自加爾文
- “金門-美國困境之戰” |金門:為美國住房而戰, Conor Dougherty,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犀利而深刻,多爾蒂揭示了美國毛髮危機的根源,令人警醒。
Conor Dougherty 的“金门-美国住房之战”深入剖析美国住房危机的核心,以旧金山为案例,探讨高房价、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根源。结合经济数据、个人故事和政策分析,揭示住房市场结构性问题及其对社会稳定的深远影响。虽书名提及“金门”,但聚焦加州住房斗争,适合关注社会正义与城市化问题的读者。文字犀利且引人入胜,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意义。在 2025 年住房危机仍困扰全球的背景下,Dougherty 的书启发读者反思资本驱动的城市发展如何加剧不平等,呼吁更公平的政策。
—摘自加爾文
- “帝國為何衰落” |帝國為何衰落, John Rapley and Peter Heather, 浙江人民出版社
——深邃而啟發,Rapley 和 Heather 剖析帝國衰落的規律,揭示今日全球挑戰。
約翰·拉普利和彼得·希瑟的《帝國為何衰落》探討帝國興衰的核心原因,結合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等歷史案例與當代全球格局分析。書中聚焦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揭示資源枯竭、內部衝突或外部壓力等共通性模式,並延伸至現代西方與中國的競爭。文字學術性強通俗易讀,適合關注歷史和關注地緣政治的讀者。 2025年今年大國競爭加劇的現實中,這部作品以史為鑑,啟示讀者當今世界大國命運及其對身分、權力結構的必然影響。
—摘自加爾文
享受三月和春天的到來!
三月已至,春暖花開,祝大家歡樂迎春!
編輯部:Claire、Sissi、Can、Calvin、Helen